摘要:杨坤和网红"四川芬达"的官司撕开了短视频行业的遮羞布。这场持续一个月的纠纷里,网红模仿者把明星当提款机,法律界吵翻天,吃瓜群众看得直拍大腿。两边都有理,但真相就像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杨坤和网红"四川芬达"的官司撕开了短视频行业的遮羞布。这场持续一个月的纠纷里,网红模仿者把明星当提款机,法律界吵翻天,吃瓜群众看得直拍大腿。两边都有理,但真相就像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明星起诉网红这事不新鲜。汪峰当年告过山寨版"汪峰",郭德纲收拾过冒牌"郭德纲",但这次杨坤案捅了马蜂窝。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卷宗显示,被告两个小伙子靠模仿秀赚得盆满钵满,光去年就涨粉200万。他们嘴上说"长相是爹妈给的",手里却把杨坤的32场演唱会梗玩出花,连人家和那英的陈年旧账都翻出来炒冷饭。
法律文件显示,这两个95后从送外卖转行搞短视频。2024年开始精准模仿杨坤,把沙哑嗓音、踩烟头动作学得惟妙惟肖。关键是他们总在视频里阴阳怪气,把《无所谓》改成《有所谓》,歌词暗戳戳编排明星私生活。这手法好比癞蛤蟆趴脚面——不咬人恶心人。
杨坤工作室的律师晒出证据:被告账号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破千万,带货坑位费飙到5万/条。网红在法庭上辩解说"没提杨坤名字",可评论区清一色@杨坤本尊。有网友扒出他们直播时说过"模仿顶流才能火",这算盘珠子都崩人脸上了。
北京律协的专家指出,这案子核心在"是否构成名誉侵权"。我国《民法典》规定,娱乐模仿不算侵权,但恶意丑化要担责。问题在于怎么界定"恶意"?四川芬达把杨坤塑造成自大狂,视频里动不动摔话筒骂人,这和本尊形象差了十万八千里。
流量变现才是真目的。查这两个网红的工商信息,名下已经注册了传媒公司,靠模仿秀接到汽车、白酒广告。他们嘴上说"致敬偶像",实际上把明星当人肉广告牌。有MCN机构爆料,这种擦边模仿账号月收入抵得上白领十年工资。
法律界吵得不可开交。支持网红的说言论自由不能丢,支持明星的说不能纵容网络霸凌。上海有个类似案例,某网红模仿周杰伦被判赔20万,理由是"持续贬低艺人商业价值"。这次杨坤案要是判赔,恐怕要掀起明星维权海啸。
这事最后可能各打五十大板。法院八成会让网红删视频道歉,但精神损失费难认定。不过经此一役,模仿秀这碗饭算是端不稳了。听说已有平台开始清理高仿账号,不少模仿者连夜删视频改行。
明星和网红这场仗,说到底都是钱闹的。一个要保饭碗,一个要抢饭碗,法律成了裁判哨。您觉得该不该给网红立规矩?评论区见真章。模仿的尺度到底在哪?这事儿还没完。
来源:养生HOT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