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戏曲类节目中,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无疑是一块金字招牌。自1994年开播以来,这档以豫剧为主、兼容其他戏曲形式的综艺节目,不仅成为河南的文化名片,更在全国范围内积累了庞大的观众群体。那么,《梨园春》目前的收视率究竟排在全国第几?它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今天,
在中国戏曲类节目中,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无疑是一块金字招牌。自1994年开播以来,这档以豫剧为主、兼容其他戏曲形式的综艺节目,不仅成为河南的文化名片,更在全国范围内积累了庞大的观众群体。那么,《梨园春》目前的收视率究竟排在全国第几?它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一、《梨园春》收视率排名如何?数据说话!
近年来,随着网络视频平台的崛起,传统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普遍受到冲击,但《梨园春》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根据央视索福瑞(CSM)等权威收视监测机构的数据显示:
在省级卫视戏曲类节目中,《梨园春》长期稳居前三甲,与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陕西卫视的《秦之声》并称“中国戏曲节目三巨头”。
在河南省内,《梨园春》的收视率常年位居前列,尤其是在中老年观众群体中,几乎家喻户晓。
全国收视率方面,在戏曲类节目中排名前五,若算上网络平台的播放量(如抖音、B站等二次传播),其影响力甚至超过部分热门综艺。
尽管近年来娱乐综艺(如《奔跑吧》《王牌对王牌》)更受年轻观众青睐,但《梨园春》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稳定的观众基础,依然在收视榜上占据重要位置。
二、为什么《梨园春》能火30年?三大秘诀揭秘
1. 扎根豫剧,又不止于豫剧
《梨园春》以豫剧为核心,但并未局限于此。节目还涵盖了京剧、越剧、黄梅戏、曲剧等多种戏曲形式,甚至融入现代歌舞、小品等元素,让传统戏曲焕发新活力。这种“守正创新”的模式,既留住了老戏迷,又吸引了年轻观众。
2. 擂台赛模式,让普通人成为明星
《梨园春》最吸引人的环节莫过于“戏迷擂台赛”,普通百姓可以登台表演,由专业评委和观众投票决定胜负。这种“素人+竞技”的模式,让节目充满悬念和互动性,也让许多草根戏迷一夜成名,比如著名的“豫剧小童星”邓鸣贺就是从《梨园春》走红的。
3. 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双轮驱动
作为河南的文化品牌,《梨园春》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时也在市场化运作上下了功夫。比如:
- 与旅游景区合作,举办线下演出;
- 推出戏曲教学、周边产品;
-在短视频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吸引年轻观众。
这种“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模式,让《梨园春》既有政策保障,又能自我造血,生命力持久。
三、《梨园春》的影响力有多大?
1. 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戏迷
很多河南人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看《梨园春》,耳濡目染之下,对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节目不仅让豫剧得以传承,还让全国观众了解了河南文化。
2. 推动戏曲行业的发展
《梨园春》为戏曲演员提供了展示平台,许多原本默默无闻的演员通过节目走红,甚至登上央视春晚。比如豫剧名家小香玉、汪荃珍等都曾在《梨园春》大放异彩。
3. 成为河南的文化符号
提到河南,很多人会想到少林寺、胡辣汤,但《梨园春》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文化标志。它让全国观众看到了河南不仅有厚重的历史,还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四、未来挑战:如何吸引年轻人?
尽管《梨园春》依然火爆,但也面临观众老龄化的问题。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戏曲?节目组近年来做了不少尝试:
短视频传播:在抖音、快手上发布精彩片段,比如“戏腔翻唱流行歌曲”;
跨界合作:邀请明星助阵,如岳云鹏、王一博等河南籍艺人;
- 科技赋能:尝试VR戏曲、虚拟主持人等新形式。
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要真正破圈,仍需更多创新。
结语:一档节目的文化担当
《梨园春》不仅仅是一档电视节目,更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它的成功证明,只要用心做文化,传统艺术一样能赢得市场。未来,希望《梨园春》继续创新,让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你支持《梨园春》吗?感谢你为她点赞转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郑郑综艺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