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主持人能拿到“最佳主持奖”,写书能进作家富豪榜前三,甚至连直播聊天都能把自己推到“神坛”。
大冰是个挺有意思的人。
当主持人能拿到“最佳主持奖”,写书能进作家富豪榜前三,甚至连直播聊天都能把自己推到“神坛”。
可就是这个“斜杠青年”,也曾遭遇过被人摔脸上的饭,过过被排挤得走上街头流浪的日子,还经历过全网的嘲讽。
总有人说大冰爱“灌鸡汤”,这其实是因为他的生活经历就像一碗浓厚的鸡汤。
电视台的冰火两重天
刚到电视台时,大冰不过是个负责买盒饭的大学生。
他做的这份工作,连杂工里都算是最基础的。
完全不懂的大冰,居然觉得自己已经迈进了电视行业的大门。
那会儿的票是免费的,现场观众也坐得很稀拉,有时候还得特意请人来撑场子。
于是,大冰就想着要问卖票的小伙子要一张票,打算带给自己的室友。
可听到大冰的请求,那卖票的小伙子只是冷冷地回应了他一句:你有这个资格吗?
行,那就算了,去买盒饭吧。
他在餐馆里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把子肉,直让人垂涎欲滴。
这玩意儿他早就想吃了,心里明白肯定特别好吃,可是囊中羞涩,以前只能在旁边渴望地瞅着。
如今可不一样了,买的是公家的饭,他想让同事们也尝一尝他心里那被称为“人间美味”的东西。
当盒饭递到技术老师手里时,他只是随便看了一眼,随后就把盒子连带着饭和肉,全都扣在了大冰的脸上。
后来他才知道,那个技术员是忌口猪肉的。
看到那块肉从他脸上掉到地上,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么好的肉可真是在浪费呀。
不过很快,他心里冒出了第二个念头:我真想干掉他。
大冰心里开始纠结了:要不要下手?真的动手的话能不能赢?要是打伤了,赔偿要花多少钱呢……
可最终为了那每个月几百块的薪水,他还是选择了忍耐。
观众已经入场,时间紧迫,导演催着大冰快点把地上的残局收拾好。
他只能蹲下身,手忙脚乱地把地上的剩饭剩菜一点点清理干净,进场的人群一个个踩着他的手匆匆而过。
可大冰之所以叫大冰,就是因为他能把坏事变成好事。
被欺负过后,他便有了向上奋斗的动力,干临时工是他迈出的第一步。
他从临时工做起,慢慢升到了美工,接着又学起了摄影。每回他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努力去实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
大四毕业那年,他已经当上了台里的顶尖节目主持人。
那时候就算他把饭扣到那个技术员的脸上,脚下踩着他的手,技术员也只能苦笑着说“踩得真不错”。
可他不会那么做,因为在大冰的生活中,早已经没有那个人的位子了。
被迫成为了一名作家
人往往在最风光的时候,命运就给你来个狠击。
眼瞧着大冰在电视台混得如鱼得水,没想到老领导竟然退休了。
新来的领导带着自己的团队,对大冰并不怎么看好。
他个性相当死板,只觉得“我踏实工作就行了,干嘛还需要去讨好别人?”不愿意去迎合上司。
怎样说呢,正处于风头正劲的大冰不得不暂时退到幕后了。
虽然台里还是让他继续录节目,可每期上镜时间仅有十多秒,工资也一下子减到500块。
第二年冬天,济南的气温跌到零下十几度,连大冰都交不起暖气费了。
为了不被冻死,他踏上了自己的“北漂”之路,靠写作维持生计。
2012年,大冰受邀参加“一席”节目,进行了一个题为“赶着音乐放牧”的演讲。
谁也没想到,这场演讲居然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他只是静静地分享着自己的人生历程,然而那跌宕起伏、仿佛让人心碎的故事,却透着一种暖心的力量。
事后,他把这次演讲的稿子整理了一下,上传到了网上。
看到这篇稿子后,网友们都开始劝他,该把稿子里那些留白的地方都填补上,想听听更多的故事细节。
这样的提议激发了大冰写书的念头,于是《他们最幸福》就这样诞生了。
这本书实际上可以视为那次演讲的详细补充,内容围绕着他十年来经历的那些真实又神奇的故事。
书里的主角,就是他和一帮小伙伴们。
看看大家催更的劲头,这本书一旦出版,大冰就可以不再为生活麻烦而烦恼了。
于是他就带着几千块钱的所有家当,开始到处找出版社。
可是连着好几家出版社,都没一个愿意接这笔买卖。
在编辑们看来,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太做作,情感表达又过于细腻,简直就是“无用的鸡汤”,一点深度都没有,文学性更是谈不上。
若作者是个大咖名人,那或许真能考虑出版这本书。
可大冰这位地方台的主持人,眼下已经不怎么火了,编辑们觉得他的书没有什么市场,一旦出版,搞不好还得亏钱。
这些评论实在太打击人了,即使像大冰这么坚强的人,恐怕也快撑不住了。
他决定再最后修改一次书稿,要是再不行,那就只好回老家混吃等死了。
天不辜负有心人,终于有出版社乐意给他出版这本书了。
不过对方提出了要求,就是得给大冰“编造”不少头衔,也就是后面在书封面上出现的15个身份标签。
效果真是杠杠的,十几个头衔让他立马成了“成功人士”的代表,书籍《他们最幸福》刚一上市,就火到缺货了。
有了第一本书后,大冰几乎是一年出一本书,写得飞起。
他的书常常围绕社会底层的平凡人,讲述他们的日常点滴。
之前被编辑批评的那些过于柔和的文字,恰恰能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抚慰。
他曾描绘过从彝族山寨走出的打工青年,也有逃离传销组织的农民歌手,还有那些高位截瘫却依然热爱篮球的高手。
没有那种夸张的叙述,更多的是对日常琐事的细腻刻画。
正是这种细腻的情感,唤起了读者的共鸣,让基层的劳动者感受到继续奋斗的动力。
因此,大冰的每本书几乎都能成为畅销书。
无论怎样,终于可以不用愁着吃饭了。
身体和心灵,都需要“鸡汤”
大冰的书热销了,这就意味着其他人的书卖得不太好。
他没有按照圈内的“潜规则”来,结果遭到了排挤,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文人相轻”吧。
不知从啥时候起,他那些曾经能温暖人心的文字,竟开始受到“鸡汤文”的非议。
大家都觉得他的书名怪里怪气,封面看起来也有些奇怪,内容则像是在瞎叨叨,故事也差不多都一样。
他的15个标签又被大家骂了一遍,还产生了“一冰能顶15个人”的说法。
骂归骂,大冰的新书还是一上市就被抢光。
于是,他身后那些小动作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要么就是在他新书发布那天把他骂上热搜,直接影响销量,要么就是在书卖得火的时候,疯狂地刷“纸质太差”“快递太糟”等各种差评。
这一次两次还凑合,但要是连续好几年都是这样,大冰就彻底决定停笔,不再写书了。
这十年间,大冰从一个连暖气费都负担不起的落魄主持人,摇身一变,成为了作家富豪榜前三的富豪。
他可不是只顾自己,而是时不时地用自己的方式来回馈社会。
给乡村的老师们送去笔记本电脑,给那些走投无路的读者们赠送电动车,还为买不起厚衣服的人们免费发放羽绒服……
他一方面用书中的“鸡汤”来安慰那些“穷人”,另一方面则靠卖“鸡汤”挣的钱来提升“穷人”的生活水平。
后来大冰消失了一阵子,大家都以为他要在时代的洪流中消失不见了,没想到他竟然以全新的形象再次出现。
白天骑行直播,晚上连麦互动。
直播间里的大冰,跟大家心目中那种忧伤或者死板的作家形象可真是天差地别。
他就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爱玩那些幼稚的把戏,能和自家狗狗玩得不可开交,甚至还因为吃的西梅被当作槟榔而和观众争论个不停。
大冰似乎变得更贴近生活了,仿佛我们和他之间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不少。
当然,还是有人会说“你写的都是鸡汤”来批评他的作品,现在他只是随便回应一句“你说得对”。
可是在人前人后,他依然通过自己的行动在默默地书写着“鸡汤文”。
他表示自己从来不参与慈善活动,但每次直播的时候,总会把一张走失儿童的照片摆在桌上。
他自称只是跟人聊聊天,可是有一次,他用了3分钟就说服了一名轻生的男孩子,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
他说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本事,但就是他一句话,马上就有一大堆人来帮那个“收完麦子就往南走”的阿姨实现她的心愿。
他的直播间变成了个“赛博树洞”,大家都越来越愿意在这里倾诉,分享快乐,释放压力。
就连大冰本人都成了大家心中的“赛博菩萨”。
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些事,自从踏上“做自己”的路,他已经越走越远了。
结语
现在的直播间里,他还是那件旧冲锋衣,墙上挂着个“宝贝回家”的日历。
这好像在告诉我们:喝再多鸡汤也不如真心的善举来得实在。
也许大家追逐的并不是大冰这个人,而是他身上反映出的那个理想化的自我:
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依然心存善念,明白了规则却不沉沦于虚无的自己。
来源:稀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