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旅美女作家李翊云的小儿子撞火车自杀,这件事虽然过去一年,但仍在我脑中不停回响。
著名旅美女作家李翊云的小儿子撞火车自杀,这件事虽然过去一年,但仍在我脑中不停回响。
而得知这个消息时,她并未透露出半点悲伤,显然内心早已山崩地裂。
因为就在7年前,也就是2017年,她那只有16岁的大儿子自杀身亡了。
时隔7年,悲剧再次重演,她显然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但惯有的“冷漠”让她说:
“一切都是宿命的安排……”
李翊云的反应让人觉得,她不爱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确实,她的原生家庭很糟糕,母亲暴力、父亲沉默,没有得到过爱,自然也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
她甚至也多次自杀过,可最后都未遂,如果命运放过她,她估计比儿子早一步离开人世。
很多人,包括她自己,都把一切的悲剧归结为原生家庭的不幸上,但事实真就如此吗?
一切的不幸,都要从她的父母那一辈开始说起……
她的母亲是一位老师,严厉易怒;父亲是一位物理学家,优秀但沉默。
她的童年没有快乐可言,留在记忆里的只有母亲的泪水和父亲那张沉默不语的脸。
明明她才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却被迫跟母亲的身份对换,用幼小的心灵去抚慰母亲的悲伤。
明明父亲才是最高大的那个人,她却被迫担任起父亲的角色,给母亲提供情绪价值,想尽一切办法让她展开笑颜。
《圣经》里说道:“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轻易发怒……”
可这个看似体面的家里面,只有她一个人做到了。
她没有得到过爱,却要用爱去回馈给父母,内心逐渐变得荒芜。
成长是窒息的,好在文字给了她慰藉,她将所有的心事写进了书里,成为了著名作家。
但是她内心荒凉,生的意志摇摇欲坠,多次做出自杀举动,没有爱,就像一条缺水的鱼,濒临死亡。
结婚生子后,为了不成为像父母那样的大人,她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母亲暴怒,她则平静。父亲沉默,她则疏离。
每当儿子伸出双手想要她抱一抱的时候,她都拒绝。每当儿子牵着她的手举止亲密一点,她会避开。
好像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变得烦躁,进而不对孩子发脾气,不活成母亲那样的人。
得不到爱的小孩,如没有水的小树苗,表面看着已经长大,劈开来看,实际是空心的。
在他们母子三人身上,看不到正常人类的情感,没有温度的家庭,开不出花朵。
2017年,大儿子文森特通过自杀,发出了对母亲最后的抗议:以这样的方式,您是不是就能爱我了?
可惜,李翊云不懂,否则小儿子也不会步入大儿子的后尘了。
原生家庭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渴求被爱,一生都在证明自己是被爱着的,当一次次希望换来的是一次次失望后,死亡成为了他们最好的归属。
2024年2月16日,正在普林斯顿读大学的詹姆斯·李在放学后,径直走上了大学附近的火车道口,面对疾驰的火车,他如山般坚定。
“砰”的一声,年轻的生命转瞬即逝。
儿子去世后,她在书中写道:“这是生命的必然。”
她早已明白,痛苦是会轮回的,不幸是会遗传的,她的父母如此,她如此,她的孩子如此。
跟所有原生家庭不幸的人一样,她明知道家庭不健康,却没有去做出改变,于是悲剧代代延续。
是她没有力量吗?
不,是她没有决心。她不想去承受改变带来的剜心之痛,如果她愿意让不幸在自己身上结束,儿子的悲剧将不会上演。
她是作家,文化素养是极高的,却无法修正自己的心。
她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爱,可两个儿子给了她呀。只可惜她将心门紧闭,内心越来越干涸。
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很多,且对孩子的影响是复杂、深远的,不同家庭环境会塑造孩子不同的性格。
而通过李翊云的家庭背景,可以挖掘出如下的潜在缺点。
1:情感发展问题
缺乏安全感:类似李翊云父母的紧张关系,可能让孩子对亲密关系的人,产生恐惧或不信任。
情感压抑:李翊云父亲的冷漠,夫妻双方忽视的情感需求,会让孩子习惯隐藏情绪,难以表达真实感受。包括后来她小儿子的悲剧明明可以避免,但她没有下定决心改变的勇气,正是她长期隐藏情感导致的,因为她不知道怎么去揭开心口的伤疤。
2:社交能力缺陷
沟通障碍:如果家庭成员间缺乏有效沟通,孩子可能难以学会倾听、表达或解决冲突的技巧。李翊云两个儿子为什么会走上同一条路,和缺乏沟通技巧有很大关系。但凡李翊云把疏离的爱打开一个缺口,这份爱就不会像气球一样越飞越远。
过度讨好或攻击性:为获得关注或避免冲突,孩子可能形成讨好型人格;反之,长期压抑可能引发攻击性倾向。这种倾向,不一定会攻击别人,反过来也会攻击自己。
3:行为模式问题
逃避责任或过度承担:父母角色缺失,可能让孩子过早承担家庭责任,或反向形成逃避责任的习惯。李翊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当我们看懂以上3个潜在缺点后,自然会理解,李翊云为什么会用惯有的“冷漠”说出“一切都是宿命的安排”这句话。
原生家庭的影响固然深远,但个体的成长始终是一个动态过程。
有3个关键词,大家需要注意一下。
(1)并非必然性:这些“缺点”并非所有原生家庭孩子都会出现,个人性格、社会支持及后天成长环境同样重要。
(2)代际传递可能:若未觉察和调整,某些行为模式可能无意识传递给下一代。
(3)可改变性:通过自我觉察、心理咨询或建立健康关系,许多负面影响可以被修正或弱化。
那么,如何应对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如果去搜一搜,会找到一堆形而上的答案。但我认为,一个内心看似强大实则虚弱的人,早已经深陷其中,真的很难上岸。正如,你很难去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比如李翊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而那些学会自洽,把阴暗的自私放在太阳底下让其逐渐消融,在没有边界的极端上重新竖起来一排篱笆的人,往往很容易挣脱出来。
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李翊云,如果换做是你我,该怎么去破局呢?
我想了想,不如不去组建家庭。
说句不好听的,像那种觉得“无爱一身轻”的人,是不适合生孩子的。既然要当个看客,就别去招惹干净的灵魂。
最后我想说一句:
人生是一场修行,指针不停,反思不停,不要让母亲的暴怒,父亲的不作为延续到自己身上,我们必须从自己身上斩断它。这或许很痛苦,但总有一天,那些曾盖在你头顶的阴霾,不会出现在你的下一代头上。
来源:衣在配不在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