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碧:为什么我不能做自己?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22 01:47 2

摘要:浣碧的一生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想办法证明自己是甄家二小姐的阶段,默默喜欢果郡王的阶段,以及成为果郡王侧福晋的阶段。在这个三个阶段中,浣碧都在努力证明“我应该是谁”,却忽略了在关系中塑造真实的自己。

写在前面:

本文内容以剧版为主,未看过原版,如描述与实际有出入,请原著粉和剧粉多多包涵。

---

1.

在剧版《甄嬛传》中,浣碧是初看不太讨喜的角色,但如果能记住这个角色足够久,回想她的一生,又不免替她惋惜、难过。

浣碧的一生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想办法证明自己是甄家二小姐的阶段,默默喜欢果郡王的阶段,以及成为果郡王侧福晋的阶段。在这个三个阶段中,浣碧都在努力证明“我应该是谁”,却忽略了在关系中塑造真实的自己。

精神分析学家威尔弗雷德·比昂认为,当两个人有关系时,两个主体就都消失了,只有他们的关系存在。浣碧的“做自己”是基于个人需求,而非关系,以至于她越努力,给身边的人带来的困扰就越多,离真正的“自己”也越远;还使得本该得到更多同情、怜惜的人生,被诸多诟病。

2.

浣碧是甄远道的私生女,因生母是罪臣之女,难以获得应有名分,自幼以丫鬟的身份在甄府长大。如果她不知道自己的身世,或许能心安理得做个丫鬟,只是她清楚自己的身份。这种自我与他人对自己身份的错位认同,形成了浣碧自恋受损的人格特质,让她的内在充满冲突,执着于“我应该是谁”,很难在关系完成自我成长。

在前期,作为丫鬟,流朱衬托浣碧与其他下人不同。浣碧吃穿用等远高于甄嬛的贴身丫鬟流朱,在甄府中没有闲言碎语传出;进宫后,只有在浮光锦事件中,甄嬛才提醒她需谨慎,其他时候都没特别限制。在陪侍甄嬛方面,流朱可以为了甄嬛不惜自刎,浣碧则一直能获得“特权”。

“做自己”,是能在关系中不仅对自我身份有清晰认知,同时也能看见关系所处的规则。用现在的眼光看,《甄嬛传》中对“出身”有诸多不合理的潜规则,却是剧中角色需要遵循的规则。宜修当了皇后,依旧对嫡庶之分难以释怀。浣碧是罪臣之女、甄远道的私生女,如果没有特殊事件认祖归宗,很容易成为甄家的把柄,或甄嬛进宫后的威胁。浣碧直到甄嬛点破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处理自己因身份矛盾带来的困扰时,浣碧往往忽视现实,不合时宜地照顾内在的小孩。通过吃穿言行等表达自己身份特殊;伺机接近皇上,想通过改变身份的方式,让自己和母亲拥有应得的名分。

从情理讲,浣碧理应成为名正言顺的甄府二小姐,只是在剧中特定的背景中,她越努力获得名分,就越可能连累甄府。好在后来甄嬛与她相认,浣碧的认亲执念才得以停止。

3.

浣碧的优点是一旦认定某个事,就会带着执念、想办法达到目的。想认祖归宗时会不择手段,对果郡王倾心后,也会无条件迎合果郡王。同样,她越坚决地做这些事,离她“自己”就越远。

在甘露寺时,浣碧看到甄嬛和果郡王写诗传情,就开始读书认字。在前面的剧情中能看出来,哪怕是面对直接说出自己爱才的皇帝,浣碧也只是通过改变穿衣打扮,殷勤侍奉等行为吸引对方注意。足以说明虽在甄府长大,陪着饱读诗书的甄嬛,连流朱都能接上“擒贼先擒王”的诗句,浣碧对读书完全没兴趣。

钟情果郡王后,浣碧则把自己的所有心思放在如何与他更同频,哪怕明知对方不会喜欢自己,甚至看不到自己对他的付出,也会投其所好改变自己,同时忽视了关系中的他者。

甄嬛与果郡王两情相悦,只是碍于礼教,两个人注定不会有结果。浣碧不同,她是完全自由的,如果真的能得到果郡王的喜欢,就能名正言顺地嫁入王府。她向甄嬛学读认字,也坦诚自己喜欢果郡王,舍弃了自己不爱读书的本性,给甄嬛带来困扰。如果果郡王真的喜欢浣碧,作为长姐,甄嬛肯定会成全他们;同时,面对浣碧,甄嬛也会想到自己的身不由己。

浣碧看不到甄嬛看到的道理,即使甄嬛说出了“女孩子家,诗书看多了,懂得多了,只怕忧愁也会多上许多”。读书少的浣碧不会明白“读书多的苦”,她眼中看到的只是果郡王的喜好,而不是读书多了之后,会明白人生中很多身不由己的苦。

4.

读书少,让浣碧不受那么多所谓的“深明大义”困扰,也不懂甄嬛对她的守护,即使成为侧福晋,也能做些任性、不明理的事。选名字时,她可以直接提出“为什么不是从女从玉”;也可以因为嫉妒采蘋、采蓝,送她们入宫。

关于“玉隐”这个名字,有很多解读版本,如果从故事背景和关系的角度看,“玉隐”更像是甄嬛的提醒,虽然以义女的身份认祖归宗,但真实的身世依旧需要隐藏。浣碧选择“玉隐”则是一种无奈的接受和默默反抗,将“隐情”置于明处。

回顾浣碧一生,她都在用自己的行为对抗规则的“隐”。所以即使明明身处卑微之位,也敢于穿戴更好的服饰,向甄嬛、皇帝说自己喜欢果郡王,敢于提出“名字为什么不是从女从玉”,选“玉隐”做自己的名字。也就只有这样的浣碧,才会懂得皇帝下旨“不能哭丧”的悲哀,选择撞棺自杀,让王府上下及甄嬛等人,得以无视圣旨以哭丧送行果郡王。

5.

也如前文所讲,浣碧越努力证明“自己应该是谁”,也就离本来的自己越远。成长带给她的内在创伤,在故事特定的背景下,很难得到修复;而她也愿意为了“证明”,而屡屡选择成为“替身”,将自己置身于关系的阴影中。

反观在甄府名正言顺长大的姐妹二人,可以不那么在乎教条规则。甄嬛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主动放弃“从女从玉”的起名规则;甄玉娆面对皇帝的青睐时,也能底气十足地说出“甄玉娆就是甄玉娆,不能为人替身”。这些都是浣碧为了“证明自己应该是谁”,发不下的执念。

在心理咨询的访谈中,会有区分自我认知和现实检验的部分,以此帮助来访完成在关系中的成长。浣碧的出身让她很难在甄府获得安全感,更愿意靠自己;而内在,她又对甄府有很强的依赖感,通过任性不停地试探这段亲情。如果浣碧能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她的人生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