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表奖”的评选,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4月,我国文化部对1949年至1955年期间,大陆和香港所生产的电影,进行了评优,共评出“故事片一等奖”五部——《钢铁战士》、《白毛女》、《渡江侦察记》、《董存瑞》、《乌鸦与麻雀》,“二等奖”五部——《中华女儿》、《翠岗
中国内地电影界有三大奖。
分别是百花奖、金鸡奖和华表奖。
大家对百花奖和金鸡奖应该都很熟悉,那么华表奖,又是一个什么“奖”。
今天雅清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如果说百花奖是大众参与评选的奖、金鸡奖是专家参与评选的奖,那么“华表奖”,就是来自政府的一种奖励。
它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所创办的,旨在奖励优秀电影工作者的一个奖项。
“华表奖”的评选,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4月,我国文化部对1949年至1955年期间,大陆和香港所生产的电影,进行了评优,共评出“故事片一等奖”五部——《钢铁战士》、《白毛女》、《渡江侦察记》、《董存瑞》、《乌鸦与麻雀》,“二等奖”五部——《中华女儿》、《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南岛风云》、《我这一辈子》,“三等奖”九部——《新儿女英雄传》、《六号门》、《草原上的人们》、《丰收》、《鸡毛信》、《伟大的起点》、《哈森与加米拉》、《平原游击队》、《两家春》。
来自香港的五部故事片——《珠江泪》、《绝代佳人》、《一板之隔》、《一年之计》、《春》,获得荣誉奖。
另外还设有“舞台艺术片奖”、“美术片奖”、“纪录片奖”和“科教片奖”等。可以说是我国电影界的第一次评奖。在当时曾产生巨大反响。
但因为各种原因,这个奖在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未再举办。直到1979年,才又重新恢复评奖。这一年,共评出包括《从奴隶到将军》、《泪痕》、《吉鸿昌》、《归心似箭》、《小花》、《保密局的枪声》、《小字辈》、《她俩和他俩》等在内的22部优秀故事影片,唐国强、刘晓庆、陈冲、张金玲、李秀明、宋晓英、迟志强等在内的十多位优秀青年演员。
此后,这项奖每年举办一次,开始和百花奖、金鸡奖齐头并进。但在1985年,又改为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因为这时文化部电影局整建制划归到了广播电影电视部。
到了1995年,才正式定名为“华表奖”。最开始每年评选一次。但从2005年开始,便改为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最引人注目的其实就是影帝和影后究竟花落谁家。因为每次优秀故事影片都可能有多部上榜,但“帝后”却通常只有一位最多两位诞生。
所谓“物以稀为贵”。所以每届“华表奖”的影帝影后获得者,也都能够引起影迷的极大关注。
从1995年到现在,”华表奖“已成功举办了19届,今年4月27日,将在山东青岛举办“第2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的颁奖典礼。那么,这一次,“华表奖”的“帝后”,又将花落谁家呢?
话说在此前的19届“华表奖”的评选中,共有位60位优秀演员获奖。其中男演员、女演员各30多位。
但这其中,“华表奖帝后”的获得者,在观众和网友心中的认可度有高有低。
今天,咱们不妨为华表奖史上“演技最好的十大影后”做个排名,看看跟大家心中所想,是否一致呢?
按照惯例,咱们还是从排名第十的演员,开始说起。
于慧是“华表奖”非常青睐的一位女演员。
她一共两次获得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
第一次,是在1997年。她因在电影《喜莲》中出演女主角喜莲一角,而获得第三届华表奖影后称号。
第二次是在2002年,她又因在电影《巧凤》中出演巧凤,而再次获得第八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
但第一次是于慧一枝独秀。
但第二次,却是和主演《生活秀》的陶红平分秋色。
相比之下,于慧第一次获奖,含金量更高。
她大胆地开拓了自己的戏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跟自己反差极大的东北农村妇女喜莲的形象。她将自己从内到外变成了“东北媳妇”,不仅动作大大咧咧,而且说话也是一口“东北大碴子”味儿。喜莲那率真泼辣的性格,也跃然于观众面前。
于慧这次不仅获得了华表奖的认可,而且在同一年金鸡奖的评选中,她也拔得头筹。虽然这年和她一同竞争金鸡奖影后称号的,是主演《一棵树》的奚美娟,和主演《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的盖克,但于慧却最终凭借实力,成为最好赢家。
于慧如今依然活跃在影视镜头前,这两年她在《玫瑰的故事》、《老家伙》、《人生是道选择题》等剧中,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俨然已成为“老戏骨”一般的存在。
1995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我国“华表奖”也应运而生。第一届华表奖参加评选的影片和演员都很多,但最终,来自北影厂的李仁堂,和来自内蒙古电影厂的艾丽娅,分别从众多优秀演员中脱颖而出,成为首位华表奖影帝和影后。
如果说李仁堂是凭借他的经验和塑造角色的能力一举夺魁,那么年纪轻轻的艾丽娅凭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她凭借的,是对角色的准确把握,和对细节准的精妙呈现。
“二嫫”是上个世纪90年代极具代表意义的北方农村女子形象,她为了一台电视机,而拼命赚钱,甚至不惜卖血,最终却因积劳成疾瘫痪在床。
艾丽娅在电影《二嫫》中呈现了“脱胎换骨”式的表演。她完全抛开了自我,而成全了“二嫫”。她以“二嫫”的扮相出现在镜头前,心中毫无杂念。她让自己变成了“二嫫”,包括思想、行为、习惯,全都是“二嫫”的再现。所以她的表演是那么真实深刻,将“二嫫”在面对虚荣诱惑时无力又无奈的模样,展现得令人心痛。
因为艾丽娅精准的表现,所以她在首届华表奖上成为赢家。而在第15届金鸡奖评选中,她也力压徐帆、普超英等实力女演员,成为了影后获得者。
今年,在刚刚播出的电视剧《借命而生》中,艾丽娅再一次凭借炸裂的演技,得到了万千网友的膜拜。她所扮演的崔丽珍,一个已经被生活的磨难打压得不成样子的老年女工,她自己惨遭下岗,她儿子含冤被杀,她义子被迫逃亡,但她依然坚韧地活着,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坏人绳之以法,让自己的儿子,得以平反昭雪。
艾丽娅用散乱的眼神、沉重的步履、迟滞的话语,来体现角色内心的绝望、悲愤和小心翼翼。我觉得,他单凭一个细微的神情,就已能让我们体会到那种溢出屏幕的窒息感。
所以艾丽娅算是“华表奖”史上最被认可的优秀女演员之一了吧?大家对此别无二致吧?
2007年,丁嘉丽因在电影《小巷总理》中出演苇上社区居委会主任谭竹青,而获得第十二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
丁嘉丽的表演,与《小巷总理》这部影片的风格一样,非常质朴。
电影将我们的视线,带入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东北某市城郊一个叫苇上的社区,这里因为地处城市边缘,所以城市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地区经济也发展缓慢。可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名叫谭竹青的社区干部,主动申请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而来到苇上,当起了这里的居委会主任。
谭竹青来到苇上之后,办起了如意小吃部,建起了社区服装加工厂,带领社区的居民,一步一步过上了好日子。可是,正当大家兴高采烈奔小康的时候,谭竹青却因为积劳成疾,而不幸去世。
丁嘉丽的表演,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装”。她演绎出了一个英雄式的人物,最接地气的一面,因此令观众倍感亲切。
娜仁花早在1976年就登上银幕,1979年便因在《乳燕飞》中出演尚小立,而声名鹊起。成为8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电影明星之一。
后来她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学习,在业务上有了极大的提升。她在《湘女萧萧》、《黑骏马》等电影中,都呈现了质朴而又深刻的演绎。所以华表奖有好几次,都想将优秀女演员的奖,颁给她。
但一直到2011年,娜仁花才凭借在电影《额吉》中的出色演绎,而成为该年度最引人注目的女演员。
她在《额吉》中的表演沉稳、从容、含蓄、内敛,将一个像广阔的草原一样拥有无私大爱的母亲的形象,展现得感人肺腑。从琪琪格玛将锡林夫、锡林高娃收为养子、养女,到她支持两个孩子回到上海,与他们的亲生父母团聚,娜仁花用她饱满的激情,生动地刻画了琪琪格玛那母性的光辉和人性的温暖。
其实2011年也同样有许多优秀女演员涌现出来,但娜仁花显然是其中表现最出色的一个。所以,无论是她获得第十四届华表奖,还是获得第二十八届金鸡奖,她都是实至名归。
奚美娟也是每年华表奖最热门的女演员人选。
2001年,奚美娟在电影《月圆今宵》中,也出演了一位居委会主任的角色。
并且她凭借自然真实的表演,塑造了一个在繁琐的工作中坚守初心,在人情世故中坚守底线,用真诚和善良赢得大家尊重的社区领导凌宇的形象。
她以收放自如的情绪控制力,表现了凌宇最初只是将居委会当成跳板,到后来爱上这份工作,并带领大家迈上新台阶的转变过程。
奚美娟的表演,一向以朴实内秀见、情感细腻长,在《月圆今宵》中也不例外。她的那种从容气度,为凌宇这个角色,增色不少。
她由此在2001年举办的第七届华表奖评选活动中,活动优秀女演员的荣誉。
如今,奚美娟早已经成为百花奖、金鸡奖、华表奖这三大奖影后的大满贯,在观众中也坐实了“表演艺术家”的地位。
在我们的印象里,吴君如是香港电影中著名的“大笑姑婆”。
但没想到,在电影《岁月神偷》中,她的表演,竟是那么的真实、细腻、富有层次和戏剧张力。
她彻底颠覆了自己熟悉的戏路,以令观众十分陌生的形象,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但因为她演得“像”,演得“好”,所以几乎大家在第一时间,就相信了她所扮演的罗妈妈。
是的,这一次,吴君如的表演不再像之前那么大开大合,而是选择如“静水深流”一般,将罗妈妈在苦难的岁月里的无奈、隐忍、坚强、自信等多个层面,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还包括了对孩子们的那种细腻的爱和强大的情感力量。
所以2011年,在十四届华表奖上,组委会将优秀华裔女演员的奖,颁给了吴君如。当之无愧。
从这之后,我们对吴君如,也有了更多认识。原来,她并非只会“搞笑”,当她“认真”演起戏里,就没有那些“老戏骨”什么事了。
可能很多网友,看到潘予这个名字,会感到无比陌生。
是的,她一直都不出名。
甚至她的丈夫都比她名气更大。那就是珠影厂的演员史进,曾在电影《跟踪追击》中演过钱家仁、《大浪淘沙》中演过赵锦章、《海外赤子》中演过黄德琛、《雾都茫茫》中演过林南轩。
而潘予呢,因为一直在华南话剧舞台上苦苦耕耘,所以出演电影的机会并不多。
但老将一旦出马,那绝对是“一个顶俩”。
在电影《安居》中,潘予就以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表演风格,通过一件件不起眼的平凡小事,生动地演绎了一个独居老人的喜怒哀乐。而且她对阿喜婆的内心,进行了非常细致入微的表现。
虽然她的表现是那么自然而然,可是当听到儿子的叫声,她马上抬起头来回应,并报以笑容时,我们的心,还是被深深地撞击了一下。
好的演员,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引发观众产生“共情”。
所以,1998年,在第四届“华表奖”评选中,组委会授予潘予优秀女演员奖的称号,我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她层次丰富地演绎了一个孤独老人为了体面的生活而将自己包裹起来的一面,真实地呈现了阿喜婆的坚强与善良,使得这个角色,立体丰满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让人看后,有一点点心酸。
尽管同时获得提名的陶虹、艾丽娅等名气都比潘予大,但很显然组委会更加看重老艺术家的实力和她的表现,使得潘予首次在电影中演主角,便因其惊艳的表现,而成为该届华表奖影后。
2011,在十四届华表奖评选中,香港女演员中获奖是是吴君如,而内地女演员中获奖的是徐帆。
当时,徐帆因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表现优异而获奖。
但也有的观众感到不服气。认为徐帆在个别桥段的表现稍显过火,表演痕迹较重。
大家举了元妮向女儿下跪那场戏的例子。觉得徐帆的表演“太过”。但我觉得,恰恰是徐帆这一跪,就表达了一位母亲,在终于寻找到女儿后,内心的那份深深的歉意和沉重的负罪感。
徐帆的丈夫冯小刚,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导演,也对徐帆的表演大加赞赏,认为她做到了通过表演树立人物,而且取得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我想,第十四届华表奖组委会也正是看到了徐帆在表演上的爆发力,以及她对角色所交付的真情实感,所以将这届优秀女演员的奖,颁给了她。
尽管此后徐帆又出演过众多角色,但若论打动人心的力量,无疑还是《唐山大地震》中的那段表演。
2002年,倪萍辞去了在央视担任节目主持人的工作,开始回归到演员的行列。
并且很快,她就拿出了《美丽的大脚》这份令人惊叹的答卷。
这部电影,似乎是导演杨亚洲,专门为倪萍所度身定做的一部戏。其中的女主角张美丽,也的确非常适合倪萍温婉、细腻、煽情的戏路。
但倪萍在《美丽的大脚》中,又有了巨大的突破。她从一名打扮洋气的央视春晚主持人,到变身为“土得掉渣”的乡村女教师,这中间的反差,有天壤之别,然而因为倪萍真挚动情的演绎,却毫无违和之感。
反而,这个角色,也因为倪萍的出演,而增添了别样的风采。倪萍呈现了一种富有情感层次的表演,生动地刻画出了张美丽,身为一名贫困山村的女性,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对自身命运价值与情感的寄托与追求。
无论是张美丽的“土”,还是她的“倔”,倪萍的表演却全都那么真,令人动容。
所以,2003年,第九届华表奖,将优秀女演员的奖,颁给了两位女演员,其中之一,就是倪萍,实至名归。
那么另外一名是谁呢?
她就是黄素影。我觉得,她在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中,呈现了炉火纯青的演技,也展现了出神入化的演绎。所以我们把她排在第一位,我想也是众望所归吧?
很多网友都说,对于《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部电影,不忍心再看一遍。
因为演员演得太真实,就像真实生活的再现,每看一遍,都令人心痛,惹人泪奔。
这部电影,的确具有这样的效果。
但其实影片的故事非常平淡。
真正让人热泪盈眶的,是演员的表演。
斯琴高娃演的女儿和黄素影演的母亲,两人的对手戏交锋,简直像是巅峰对决。
但显然黄素影更胜一筹。相比较斯琴高娃的过于形式化,黄素影才真正做到了“化悲喜于无形”中。
她的一举一动都是自然流露,不仅展示了几十年所积累下来的深厚表演功力,而且还赋予了角色太多独一无二的细节创作。也正是因为细节的存在,使得母亲的形象那么鲜活地呈现到我们的面前,性格极为丰满,效果格外真实。
所以有网友评价,《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部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老戏骨黄素影的参演。
北影厂老演员黄素影,演了一辈子配角,在83岁那年,终于演了会主角,结果大放异彩。
2003年,在第九届华表奖评选中,黄素影和倪萍一起,同获优秀女演员的荣誉称号。当主持人报出她的名字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那么,亲爱的朋友们,华表奖举办到第20届,大家最喜欢的获奖女演员是谁?欢迎通过留言区,与更多朋友进行互动吧。
来源:DJ雅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