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讽刺的是,观众争论的焦点,并非剧情本身的教育焦虑,而是“上海人孙俪的上海话够不够标准”——这种近乎吹毛求疵的质疑,反而让更多人意识到:真正扎心的不是台词,而是无数家长从中看到的自己。
当#孙俪新剧沪语台词引争议#冲上热搜时,这场关于方言与演技的争论,早已超出角色本身。
讽刺的是,观众争论的焦点,并非剧情本身的教育焦虑,而是“上海人孙俪的上海话够不够标准”——这种近乎吹毛求疵的质疑,反而让更多人意识到:真正扎心的不是台词,而是无数家长从中看到的自己。
图片信息来源网络
事情的起因是《蛮好的人生》最新片段流出,孙俪饰演的胡曼黎,用一口地道的上海话怒斥补习机构:“两万块丢进黄浦江还能听声响,给孩子补课连水花都没有!”这句台词瞬间引爆网络,但出人意料的是,争议的焦点,并非剧情的现实共鸣,而是“孙俪的上海话是否标准”的诡异讨论。
有网友质疑:“孙俪虽然是上海人,但长期在北方发展,口音会不会不够纯正?”甚至有人直接嘲讽:“听起来像硬凹的上海话,不如让本地素人来演。”然而,更多的上海本地观众立刻反驳:“她的发音比很多所谓的‘沪漂演员’标准多了,一听就是老上海人的腔调。”
图片信息来源网络
事实上,孙俪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童年时期在上海少年宫学习舞蹈,后来进入东方小伙伴艺术团,再之后入伍成为文艺兵。这段经历让她既熟悉上海的市井文化,又具备扎实的表演功底。她在《甄嬛传》《安家》等剧中的表现早已证明,她不仅能驾驭古装剧的宫廷气场,也能精准演绎现代都市女性的细腻情感。
此次在《蛮好的人生》中,导演为了增强地域真实感,特意设计了沪语台词,并聘请专业方言指导逐句校准。也就是说,孙俪的上海话不仅没问题,反而是经过严格训练的。那么,为什么仍然有人挑刺?
图片信息来源网络
这场争论的核心,其实并非语言本身,而是更深层的文化认同问题。近年来,随着方言影视作品的增多,类似争议屡见不鲜。例如:
《爱情神话》上映时,徐峥的沪语对白也曾被部分观众批评“不够地道”,但上海本地观众却认为非常自然。《繁花》热播期间,胡歌的上海话同样引发讨论,有人觉得“太做作”,有人则认为“还原了老上海的味道”。语言学家指出,这种现象本质上是“文化归属感”的差异。当方言成为剧情的重要元素时,总会有一部分观众产生“被排斥感”,进而质疑演员的“资格”。换句话说,他们不是在挑剔发音,而是在潜意识里抗拒某种文化符号的“专属感”。
图片信息来源网络
有趣的是,尽管“上海话争议”闹得沸沸扬扬,真正引发全民讨论的,却是那句“两万块丢进黄浦江”的台词。社交媒体上,#补课费打水漂#话题下涌现出数万家长的吐槽,远比剧情更荒诞:
“一年花五万补数学,结果孩子考试还是不及格。”“报了‘名师一对一’,结果老师自己都讲不清楚。”“机构跑路了,学费退不回,比扔进黄浦江还惨。”这些真实案例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家长的教育焦虑,远比电视剧更魔幻。
图片信息来源网络
面对舆论发酵,《蛮好的人生》剧组迅速释出幕后花絮,展示方言指导的校正过程,证明孙俪的台词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官媒也发文肯定:“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影视作品适当运用能增强真实感。”最终,这场争论逐渐平息,但留给观众的思考却远未结束。
这次争议再次证明,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增强代入感,也可能引发文化认同的冲突。但无论如何,真正优秀的作品应该回归本质:讲好故事,触动人心。
图片信息来源网络
当我们在挑剔一个演员的方言是否“纯粹”时,是否忽略了艺术更本质的诉求?比起口音的纠错,那句“两万块听不到响”的控诉,难道不是叩击在每位父母心头的警钟?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