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的动作天王、票房神话,如今却成了“票房失灵”代名词之一。《龙马精神》《神探蒲松龄》《急先锋》……评分接连扑街,票房腰斩,但你以为他就此凉凉了吗?
“成龙又拍烂片了。”
曾经的动作天王、票房神话,如今却成了“票房失灵”代名词之一。《龙马精神》《神探蒲松龄》《急先锋》……评分接连扑街,票房腰斩,但你以为他就此凉凉了吗?
不。
他一部片子票房不过3亿,却照样拿走8000万片酬,丝毫不受影响。这操作看得观众直呼离谱:赔的是谁的钱?他怎么还能笑着离场?
比起“演技崩了”,更让人不爽的是:为什么赔钱的总是平台和观众,而他始终稳赚不赔?
别再天真了。这个市场,早就不讲票房“论功行赏”了。
平台和出品方的算盘是这样的:
找成龙演主角,不求你票房逆天;只求你能带投资、拉广告、抬前期估值;拍摄期间你露脸、发博、宣传,哪怕最后票房扑街,也认了。这就是“明星绑定项目估值”的逻辑。
影视行业最魔幻的一点就在于——一部电影上线前已经决定了谁赚钱、谁买单。
而片酬,永远是最先拿到钱的人,风险全都由平台兜底,成龙拿完钱拍拍屁股走人,这才是他片酬不降的秘密。
你以为他靠的是平台,其实他靠的还是观众的情怀。
从小看成龙长大的一代人,不管评分多低,还是会抱着“也许这次能回春”的心态,去电影院支持一下“青春”。
这波操作不就像——
“我明知道这碗方便面没料,但我就是想闻一闻童年的味道。”
而情怀收割的结果就是:
成龙:“感谢你们支持我40年”观众:“说实话我有点后悔”一个拍动作片出身的,最后靠情怀和IP混饭吃,这不是成龙的错,是整个观众审美结构和流量导向出了问题。
成龙现在的项目,基本都是:
“大制片公司+小平台联合投资”“保底协议+广告冠名预售”“海外发行+政府合作补贴”说白了,这些片根本不靠观众票房回本。
而一旦有了成龙的IP加持,哪怕是国际“边角料”市场,片方都能捞一波走人。
比如《急先锋》虽然在大陆票房崩盘,但海外市场、线上播放、平台广告加持之后,最终平台方还是能止损甚至小赚。
那么问题来了:
一部票房扑街的片子,是如何在账面上变得“不赔钱”的?
答案就一个字:包装。
今天是成龙,昨天是李连杰,明天可能是某某流量明星。
问题的本质,不是某一个人片酬高,而是——整个影视行业“先分钱再拍片”的病态结构,正在把好演员逼成商品,把好电影变成割韭菜的工具。
而我们这些观众,投的钱,买的情怀,最后喂了平台KPI,也养肥了“明星-资本-数据”三角链。
烂片年年有,片酬节节高,不是因为大家没眼光,而是整个机制压根不需要观众有眼光。
成龙片酬不降,甚至还能不断有新片立项,说明他仍旧是“有效流量”。
观众骂归骂,票还是买了。
资本不会在乎你骂得多狠,只要你还会点进去、买票、吐槽、讨论——
对不起,你就是“有效数据”。
但真正值得思考的应该是:
我们是在为一个老去的偶像买单,还是在纵容一个病态的产业?
当我们被片酬反复冲击、被烂片反复收割的那一刻,才会明白:
烂片不可怕,怕的是“他们知道你骂了还会来看”。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