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一个戴着黑框眼镜、操着陕西口音的男人在直播间里卖玉米时突然哽咽:“我想把天空大海给你,把大江大河给你……好的东西就是想分享给你。”
2022年,一个戴着黑框眼镜、操着陕西口音的男人在直播间里卖玉米时突然哽咽:“我想把天空大海给你,把大江大河给你……好的东西就是想分享给你。”
这段被网友戏称为“玉米小作文”的即兴发言,让董宇辉一夜爆红。
彼时,他还是新东方旗下“东方甄选”的带货老师,直播间里没有“321上链接”的嘶吼,只有双语解读、文学金句和人生哲学。
这种反套路的“知识带货”,在充斥着叫卖声的直播江湖中如同一股清流,迅速收割了都市中产的文艺情怀。
董宇辉的走红,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直播行业的一次“文化升级”。
东方甄选股价半个月暴涨741%,直播间单日GMV破亿,粉丝自称“丈母娘”,将他的文化人设捧上神坛。
他卖地球仪时谈星辰大海,卖大米时聊苏东坡,甚至用英语背诵《瓦尔登湖》。
这些场景被包装成“文学复兴”的符号,暗示着“流量与深度可以共存”。
然而,这场“文艺复兴”的本质,实则是资本对文化稀缺性的精准收割。
当董宇辉用“知识滤镜”将农产品溢价卖出时,观众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对抗消费主义庸常的精神慰藉。
这种矛盾,早已为后续的争议埋下伏笔。
爆红后的董宇辉选择单飞,成立“与辉同行”。
独立100天带货GMV超25亿元,数据依然耀眼。
但伴随流量而来的,是愈发密集的翻车现场。
将居里夫人“发明X光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把“羽扇纶(guān)巾”读作“lún巾”,甚至颠倒了“人有悲欢离合”的诗句顺序。
调侃内蒙古烧麦是“蒸裂的包子”,配合翻白眼表情,被批“傲慢无礼”。
富硒鸡蛋硒含量不足、有机土豆无认证,遭职业打假人王海连环狙击,潜在赔偿金额高达1.3亿。
面对质疑,董宇辉的回应始终是“人非圣贤”“见识短浅”。
这种“糊弄学”式危机公关,让曾经的“文化清流”人设逐渐崩解。
更讽刺的是,当他与作家李娟对谈时,被吐槽“爹味说教”,直播间却依然狂卖20万册书。
流量与文化的割裂,在此刻暴露无遗。
2025年4月,董宇辉获得人民文学奖“传播贡献奖”,直接将舆论战火引向文学界。
颁奖词盛赞他“以直播间为舞台,实现文学与读者的双向奔赴”。
但细究奖项本质,这是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
董宇辉需要正统背书,尽管带货成绩斐然,但文化人设的松动急需权威认证。
《人民文学》需要流量输血,创刊75年的老牌杂志,年均订阅量仅5万份,而董宇辉两场直播便卖出8.26万套(99.2万册),狂揽1785万元。
这场合作,被部分评论辛辣形容为“文学的遮羞布”。
当纯文学刊物要靠网红直播续命,当文学奖需要为流量让渡专业性,究竟是传播模式的革新,还是文学尊严的妥协?
回望董宇辉的轨迹,他始终是那个擅长用语言制造共情的“故事贩子”。
变的是外界对他的期待:
草根期:观众渴望看到一个“有文化的李佳琦”,用文学对抗直播间的庸俗。
巅峰期:资本将他包装成“知识付费”的代言人,暗示流量可与深度共存。
争议期:大众开始审判他是否配得上“文化偶像”标签,甚至质疑文学奖的含金量。
这种期待的变化,本质是社会对“文化快餐化”的集体焦虑。
当董宇辉用金句解构严肃文学,用直播间消解阅读门槛时,他既让文学触达了更广人群,也让其沦为流量游戏的附庸。
这种矛盾,恰是时代的缩影:我们既渴望快餐式的精神慰藉,又苛求它必须拥有米其林三星的精致。
或许,真正该被嘲讽的不是董宇辉,而是这个一边嘲笑他“不配”,一边为数据狂欢的时代。
来源:砍柴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