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流量狂欢撞上法律红线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25 13:09 2

摘要:2025年4月24日,杨坤在微博首度公开回应与网红“四川芬达”的纠纷,强调“一切交由法律裁决”,却难掩这场模仿秀争议的复杂底色。这场始于搞笑视频的闹剧,已演变为一场关于网络创作边界、艺人权益与流量经济的全民讨论。

2025年4月24日,杨坤在微博首度公开回应与网红“四川芬达”的纠纷,强调“一切交由法律裁决”,却难掩这场模仿秀争议的复杂底色。这场始于搞笑视频的闹剧,已演变为一场关于网络创作边界、艺人权益与流量经济的全民讨论。

从“泥巴种荷花”到“白菜炒盘菜”越界的模仿

四川芬达的走红始于对杨坤标志性特征的极致演绎——皮衣造型、沙哑声线、“32场演唱会”的经典梗,甚至将杨坤歌曲《扔泥巴》改编为“扔白菜炒菜”,直播中复刻其“青筋暴起式”演唱动作并加入断气式倒地表演。虽未直接点名,但评论区满屏的“杨坤”与模仿者自称“阿坤”的设定,让指向性不言自明。这种“擦边式”模仿在三个月内令其粉丝量暴涨至86万,却也因涉嫌丑化形象、贬低社会评价,成为杨坤起诉的核心争议点。

杨坤在社媒发布长文回应“四川芬达”网络侵权纠纷事件

特征即侵权?法律界对此案态度鲜明: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即便未指名道姓,若通过外形、声音、行为特征等足以让公众关联特定人物,并造成名誉损害,即可构成侵权。此前“王宝弱”“汪大菲”等案例已证明,模仿者利用明星流量牟利的行为,可能面临高额赔偿与账号封禁。律师指出,此案关键在于模仿是否带有“恶意贬低”性质,而四川芬达改编歌词嘲讽杨坤音乐水准、暗示演唱会冷清等行为,显然逾越了合理玩梗的边界。

黑红也是红?讽刺的是,诉讼反而成为四川芬达的“流量助推器”——被起诉后粉丝激增至百万,直播间在线人数突破30万,新歌《你礼貌吗》被指暗讽杨坤,甚至吸引神秘土豪打赏“支援”赔偿金。这种“告赢赔钱、告输涨粉”的怪圈,折射出山寨明星产业链的扭曲逻辑:模仿者通过挑衅明星获取关注,而维权行为本身可能沦为流量燃料。

如今,四川芬达已下架争议视频并道歉转型原创,杨坤则坚持法律维权。这场纠纷的价值,早已超越个案输赢,成为网络时代娱乐与法律博弈的缩影——当“审丑”狂欢触碰人格权红线,唯有守住尊重与创意的平衡,才能让流量真正“种出荷花”。

来源:历史是坎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