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粉丝们觉得“我家哥哥”干啥都行,跨界“拿捏拿捏”;而普通观众觉得,剧情尬、表演尬,应了章子怡那句话:演员的门槛这么低吗?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过去那些走街串巷卖“大力丸”的,看起来啥都能治,其实就是面疙瘩。
“我家哥哥”与“大力丸”
□孙连宇
近日,一部由国内知名脱口秀演员主演的武侠喜剧上线,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议,其毁誉参半的背后,折射出当下文化市场乃至整个消费领域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
粉丝们觉得“我家哥哥”干啥都行,跨界“拿捏拿捏”;而普通观众觉得,剧情尬、表演尬,应了章子怡那句话:演员的门槛这么低吗?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过去那些走街串巷卖“大力丸”的,看起来啥都能治,其实就是面疙瘩。
从“干啥都行”到“啥都敢干”,其实是“赢者通吃”的霸道逻辑:影视公司拿着“微博超话排行”“抖音话题指数”等作为选角标尺,编剧面前摆放的也不是剧本而是艺人档期表;谁有流量就用谁,谁的粉丝多就围绕谁设置主角……专业主义在数据洪流中站不稳,如柏拉图洞穴中的囚徒,错把墙上的光影当作真实。
在理想的文化市场中,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是保证作品品质和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当流量成为主导因素时,这种专业性往往被忽视。更可怕的是,这场集体癔症早已溢出文娱疆界,在消费主义的温床上疯狂滋生着。手机发布会变成企业家个人秀场,网红奶茶店前的排队长龙蜿蜒不绝……这种买椟还珠式的荒诞消费,让人们把对产品本身的关注转移到产品之外,狂热与天真在这里“耳鬓厮磨”。
在这种以流量为导向的市场环境下,文化产品和实体产品的品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争议和话题度吸引消费者,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从长远来看,却对整个市场和行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对于企业来说,忽视品质意味着失去了核心竞争力,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对于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他们无法获得真正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甚至可能被误导和欺骗。
“有什么样的受众,就有什么样的产品”,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市场供需关系的本质。消费者应该打破“数据茧房”的桎梏,用独立审美重新定义艺术的价值。
《诗经》的质朴、《楚辞》的瑰丽……不是数据榜单的产物,而是华夏文明长河中不灭的星光。真正的文化生命力从不寄生于热搜榜单,而是在代代相传的审美对话中,完成对浅薄与浮躁的超越。唯有让专业回归专业,让艺术重获尊严,那些产品与作品才能够在时间沙漏中沉淀为文明的琥珀,而不是“大力丸”。
编辑:钟宇
来源:沈阳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