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亦能“挑梁”!在南京,有一位百岁“江南名丑”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25 14:20 2

摘要:4月20日,朱鸿发的子孙们为他举办了一场热闹的“百岁”生日宴,在当天的宾客中,有不少人是从哈尔滨、南昌、上海、杭州甚至日本等地赶来南京。奔波千里,只为回忆那段“醉心梨园数十载,传承国粹不言悔”的岁月。

什么是“丑行”?

“丑行”,京剧中的一个特殊行当,也被成为“小花脸”

“丑行”的标志是什么?

在眼睛和鼻梁之间,勾一个白白的豆腐块,有的是圆的,有的是方的,有的还是歪的

朱鸿发扮演的丑角特点鲜明

在南京,住着一位年近百岁的“江南名丑”

他就是一级演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鸿发

他的一生,就是在认真诠释着如何以“丑”扬美名

“小丑挑梁”——百岁老人的戏曲人生

4月20日,朱鸿发的子孙们为他举办了一场热闹的“百岁”生日宴,在当天的宾客中,有不少人是从哈尔滨、南昌、上海、杭州甚至日本等地赶来南京。奔波千里,只为回忆那段“醉心梨园数十载,传承国粹不言悔”的岁月。

1927年,朱鸿发诞生在河南开封乡下一户农家。因家境贫寒,为了“找一口饭吃”,他给秦昆山做艺徒,进入鸿春社科班。

朱鸿发在《秋江》中扮演艄翁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不分生旦净丑,后来学的是二花脸,比如青面虎,再后来又学武生、老生,最后学的是小花脸,就这样学了一辈子、干了一辈子。”谈及过去,朱鸿发还清楚地记得,甚至能用手比画出各种动作。

作为京剧的四大行当之一,梨园界流传着“无丑不成戏”的说法,在京剧鼎盛时期,以丑角为主的剧目有三四十出之多。正因如此,“小花脸”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唱念做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在演出中又多以配角出现,嬉笑怒骂,调节节奏,活跃气氛。

6点起床开始练习,晚上12点上床睡觉,科班的生活艰苦、枯燥,但严格的训练也让朱鸿发成为班子里的佼佼者,在边随师学艺边参加各种演出活动的过程中,朱鸿发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舞台经验。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鸿春社被解散,朱鸿发在师兄弟的介绍下,来到浙江加盟湖州大舞台“龙凤班社”(后改称为工艺京剧团),此后长期在杭州、嘉兴、湖州、苏州、南京等地演出。随着一个个角色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他在江南一带声名鹊起,也经常会有其他班社相邀参加演出。

朱鸿发(左)在京剧《凤还巢》中扮演程雪雁

1950年,朱鸿发应邀加入赵燕侠组织领导的燕鸣剧团,并随团辗转江苏、安徽、江西、上海、湖南、湖北等地演出。之后,又与童芷苓、新艳秋、言慧珠、王吟秋、杨畹农等名家同台演出。

1955年,已是“江南名丑”的朱鸿发应邀加入江苏省大众京剧团(即江苏省京剧团前身),以后,无论哪家剧团前来相邀加盟,他都一口回绝,将自己的戏曲人生留在了江苏。

朱鸿发(左二)在《春草闯堂》中扮演知府胡进

据了解,朱鸿发在表演中融众家之长,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剧目包括《秋江》《拾玉镯》《凤还巢》等。

文化使者——让传统戏曲“圈粉”更多人

生日宴现场,电子大屏上一张黑白照片引起了来宾的注意。照片中,意气风发的朱鸿发身穿笔挺西服,站在“C位”,举杯与身穿礼裙或燕尾服的外国优秀青年艺术家合照。

朱鸿发(右二)与外国优秀青年艺术家合照

据朱鸿发的后人们介绍,这是1959年,朱鸿发作为新中国戏剧界代表,与刘秀荣、王琴生等参加了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之后转道北欧的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冰岛5国,进行访问演出,弘扬国粹。

在大洋彼岸唱响“京”典,这在朱鸿发的一生中并不是唯一的一次。

在朱鸿发家中,有一张珍藏已久的嘉奖书,这是由美国夏威夷州众议院颁发的,内容是为了表彰朱鸿发在当地讲学传艺和演出过程中所作的贡献。

珍藏已久的嘉奖书

原来,1989年,朱鸿发与沈福庆应邀来到美国夏威夷大学,将京剧艺术的种子播撒至太平洋对岸。

在为期半年的讲课中,他们培养了70余名来自美国、日本、印尼和加拿大的“洋弟子”,还与京剧国际化的推动者、美国学者魏莉莎教授一起完成了英语版《玉堂春》的导演工作,该剧在夏威夷大学戏剧系肯尼迪剧场共演出11场,场场客满。

朱鸿发(左二)在夏威夷大学教学期间与魏丽莎(右二)等合影

梅韵悠长、梅香远播,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的坚持。尽管已近百岁高龄,但朱鸿发却时常对孩子们念叨着“肚子里还有几出戏,要早点整理出来……”

满头白发的朱鸿发在校园里传承京剧

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从1996年开始,朱鸿发走遍了南京市中小学校园,不论寒来暑往,背后原因只有一个——教授京剧,培养孩子们对国粹的兴趣。“一直到前些年,老人家还坚持在江苏省戏剧学校上课,每周6天,每天2个小时的课程。”朱鸿发的家人介绍。

1999年5月27日,媒体曾发表《京剧娃娃班》的图片新闻,在其中一张照片中,满头银发的朱鸿发正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细心地勾画着脸谱。

朱鸿发在为孩子勾画脸谱

彼时,已经70多岁的老人家腰板儿笔直,脸含欣慰。也许,是因为他在娃娃的脸上,看到了京剧艺术的普及与传承;他在娃娃们的眼中,瞧见了对这项艺术的探寻与喜爱,他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京剧艺术的希望与未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图片由受访者家人提供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