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涛戴银簪亮相妈祖活动,却因为三根簪子捅了马蜂窝,被民俗专家怒骂“拿婚俗当戏服”。
文|非主流少年
刘涛戴银簪亮相妈祖活动,却因为三根簪子捅了马蜂窝,被民俗专家怒骂“拿婚俗当戏服”。
网友因此吵翻了天,有人赞“非遗火出圈”,有人气炸“老祖宗规矩被玩坏”。
难不成,这一次刘涛真的翻车了?
46 岁的刘涛一现身福州三坊七巷,瞬间把古街变成了大型追星现场!
她一袭素白旗袍惊鸿一瞥,发髻间三支鎏金银簪划破暮色,瞬间引爆全网。
她踩着三寸高跟鞋漫步古巷,衣摆绣着的茉莉花暗纹随步伐若隐若现,皮肤在油纸伞下泛着珍珠光泽,完全看不出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最绝的是她头上的简直是整套造型的灵魂!
巴掌长的簪身刻着缠枝莲纹,主簪往下斜插,簪头的银流苏随着步伐轻轻晃动。
左右两支副簪呈“人” 字形交叉,簪尾还嵌着米粒大的珍珠,在阳光底下一闪一闪的。
懂行的人说这是福州传统的“三条簪”,以前待嫁姑娘才戴,现在被她改良后多了份时尚感。
簪子把头发高高盘起,露出修长的脖颈,耳坠上的玉兰花吊坠刚好垂在锁骨上方,一低头就能看见细腻的绒毛。
连路过的阿婆都忍不住凑近说:
“这闺女保养得比我家闺女还好!”
当天她穿的旗袍是量身定制的,腰间收得特别紧。
小肚子一丁点都没显出来,反而衬得腰肢像杨柳枝似的。
脚上那双绣花布鞋看着秀气,其实暗藏玄机,鞋底加了软垫,她在巷子里走了俩小时都没喊累。
更让人惊叹的是,刘涛顶着五斤重的头饰在烈日下站了三个小时没喊累。
中途休息时,还贴心地蹲下身给围观的小朋友分饼干,这波“美貌与亲和力并存” 的操作直接让网友喊出“内娱标杆”。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
部分民俗学者指出,“三条簪”在福州有重要意义,他们认为刘涛这样是不尊重传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福州当地,这“三条簪”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以前待嫁姑娘才会戴着它,寓意着“忠孝节义”。
不仅寄托着家人对女儿未来婚姻生活的美好期望,同时它还承载着历史记忆。
据说它曾经是女性抵御倭寇的防身兵器,造型暗含“刀剑”之意,象征着坚韧与抗争精神。
民俗专家们主要揪着两点不放:一是觉得刘涛戴这簪子的方式太像舞台表演了,没按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做。
二是觉得宣传的时候没把它背后的历史讲清楚,容易让大家以为这就是个时髦的装饰品。
但支持的人可不这么想,他们觉得刘涛这一戴,让好多年轻人都注意到这个快没人知道的老文化了。
有人说:
“非遗就得在生活里传承,要是死守着老形式不放,那传统文化迟早没活力。”
有人觉得刘涛把簪子带火了,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了福州的非遗文化。
据说现在淘宝上同款都卖爆了,连带着福州婚俗的搜索量都涨了好几倍,这明明就是在宣传传统文化。
还有粉丝翻出刘涛十年前演《妈祖》的幕后故事。
当时剧组出海遇到狂风巨浪,刘涛带着大家跪拜妈祖后天气奇迹般转晴,都说她和妈祖缘分不浅,戴簪子也是出于对当地文化的敬意。
刘涛这么多年在娱乐圈一直本本分分的,从不搞幺蛾子,就一门心思拍戏。
从《琅琊榜》里的霓凰郡主,到《欢乐颂》的安迪,塑造了不少经典角色。
这次来福州,她也是好心,想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宣传当地传统文化,没想到因为对簪子背后的习俗没了解透彻,引发了争议。
粉丝们看了都心疼:
“她平时就安安分分演戏,这次好心办这事却惹来争议,真是吃力不讨好。”
但有意思的是,福建当地网友集体站出来力挺她。
好多人开玩笑说:
“谁敢骂刘涛?先问问妈祖同不同意!”
看来刘涛和妈祖的这份 “缘分”,还真成了她的 “护身符”。
当年刘涛饰演电视剧《妈祖》,演的就是福建人心中的“海上女神” 林默娘。
要知道这个角色可不是平常导演试镜就能选上的,而是专门跑到福建晋江的妈祖宫,像当地人一样“掷杯筊”(也就是求签问妈祖意见)。
直到连续三次得到“圣杯”(妈祖同意的意思),才敢接下剧本。
当时这部剧开播以后,福建阿婆们都直接说:
“刘涛就是妈祖从庙里走出来的,骂她等于骂妈祖!”
妈祖在福建人心里那地位,那可是比自家祖宗还尊重,什么事情都得问过妈祖才能进行。
所以这次刘涛戴簪子引发争议,福建网友第一反应是“敢动我们的妈祖代言人先过妈祖这关!”
毕竟当年电视剧影响太大,至今不少福建同胞都认为刘涛就是妈祖的“形象代表”。
更关键的是,刘涛这人戏外和戏里一样“靠谱”。
这么多年没绯闻,拍戏实打实吃苦,角色个个立得住。
福建人讲究“实在”,看她不炒作、不耍大牌,还总想着宣传福建文化(比如这次戴三条簪),自然把她归到“自己人” 堆里。
有网友说得直白:
“刘涛演妈祖时,连妈祖庙的签都算过了,她做啥都是妈祖默许的,轮得到外人指手画脚?”
这种“妈祖滤镜” 说白了,就是福建人把对信仰的感情,投射到了刘涛身上。
他们觉得,一个外地演员能这么认真对待咱的文化,拍剧时吃得了苦,平时还愿意为福建吆喝,这份心意比啥都珍贵。
所以,即便网上炒得风风火火,但福建人心里早就给刘涛上了“保险”,只要她不做出违背妈祖形象的事情,这波支持就断不了。
无论是“妈祖滤镜”的深情守护,还是她对地方文化的躬身推广,都在印证:真正的文化生命力,既在历史的厚重里,更在当下的共鸣中。
来源:灭绝失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