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剧集“长短之变”,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启幕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24 19:53 2

摘要:4月24日,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在郎园Station启幕,行业主管部门、学界专家、平台代表及一线创作者围绕影视产业系统性变革、科技赋能、精品创作等热点议题进行了交流分享,剧集产业市场格局的“长短之变”成为此次春交会最受瞩目的话题。本次春交会与北京国际电影

4月24日,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在郎园Station启幕,行业主管部门、学界专家、平台代表及一线创作者围绕影视产业系统性变革、科技赋能、精品创作等热点议题进行了交流分享,剧集产业市场格局的“长短之变”成为此次春交会最受瞩目的话题。本次春交会与北京国际电影节深度联动,同期同地举办打造超强影视季,实现1+1>2的产业共振效应。

长剧“向短而生”成趋势

根据春交会上发布的《中国视听大数据(CVB)剧集收视观察》,国家广电总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等问题以来,大屏用户的活跃度显著提升,2024年全国直播频道用户月平均活跃率达62.2%,较“双治理”之前提升了9.6%,同时全国有线的缴费用户8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从电视终端的销量来看,2024年10月开始,中国电视机市场出货量已经连续6个月持续增长,其中大尺寸高性能的迷你LED电视机零售量暴增300%。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邓向冬表示,这不仅是大屏硬件的迭代,也标志着用户正在回归电视大屏的视听场景。

邓向冬认为,数据的背后是观众对优质长内容的持续青睐,从剧集体量来看,长剧创作“向短而生”已成为趋势,剧集体量持续瘦身,轻量化叙事正在赢得市场。据CVB统计数据,2024年的首播剧平均集数降至33集,2025年一季度降至30集,体量缩短趋势明显,其中8集的《我的阿勒泰》、18集的《灿烂的风和海》等剧集以紧凑的节奏、电影级的质感打破长剧集时长注水的问题,获市场认可,前者赢得豆瓣8.9的高分好评,全剧收视率达2.625%,带动拍摄地旅游人次同比增长70.1%。

短剧从博流量走向精品化

在国家广电总局一系列规范管理政策的指导下,微短剧近年呈现出高速增长和精品发展态势。2024年微短剧的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越了电影票房,微短剧的大屏观众规模也实现了突破性增长,“打开电视看微短剧”已逐渐成为一种常态。2025年一季度,有53部微短剧登陆卫视频道,收视户次超过4.6亿,接近去年全年微短剧大屏收视户次的73%。

现实题材开始占据微短剧创作的主流,2024年获发行许可的网络微短剧中,现实题材占比超过80%,并且有较好的收视表现。例如文旅题材的《有种味道叫清溪》登顶2024年大屏微短剧首播收视率榜首,家庭题材的《夫妻的春节》首播收视超1875万户次,女性题材《午后玫瑰》首播收视户次达2325万。首部接诉即办微短剧《西城无小事》收视2026万户次,位列2025年一季度电视大屏端首播微短剧收视户次第二名。

这些数据证明了微短剧以小切口呈现社会大议题的特点,与此同时精品微短剧在大屏的剧场化运营也提升了频道的收视活力。江苏卫视“热荔微剧场”的多部微短剧在春节期间收视率跻身同时段地方卫视前五名,东方卫视、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等频道的微短剧剧场收视均有所提升。

长短剧之间从对垒到共生

长剧与微短剧在当下如何实现“长短共生”?中广联合会副会长、首视协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京盛认为,微短剧目前正在撬动长期以来被长剧统治的市场格局是一种客观事实,但是长短剧之间的竞争并非通过彼此之间的生死杀伐来一决雌雄,也可以通过产品的丰富多样进一步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

“可以看到,今年以来长剧和微短剧的发展势头都非常好,二者之间共同构成了良性多元的市场格局。”李京盛分析说,今年1至4月长剧播出收视稳健,作品数量质量都有提升,显示出较为稳定的市场优势。微短剧今年以来的创作播出数量也在直线上升。

“长剧的节奏在加快,戏剧张力在加强,叙事手法和反转力度也在提升;从《家里家外》《法官的荣耀》等作品来看,微短剧在题材选择、情感传达和制作水准上也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在李京盛看来,长短剧之间正在形成互助、互补、互学的局面,“长剧和微短剧都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才能形成对长短剧都有利的良性市场环境、市场格局和产业生态。两种艺术形态有各自的生产空间和传播渠道,有各自的创新发展机会,这恰恰是让影视产业走出当下困境实现新突破的生机所在。”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