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是他们大多星运不佳,一生都遇不到挑大梁当主演的机会。因此也就很容易被淹没在一众甘当配角的演员群体当中。
有的演员,真的是属于那种“不显山不露水”的存在。
但当我们将他所出演过的角色,全都排列在一起看,就会发现他们的过人之处。
演啥像啥,一人千面。
只是他们大多星运不佳,一生都遇不到挑大梁当主演的机会。因此也就很容易被淹没在一众甘当配角的演员群体当中。
不然,以他们的实力,成为妇孺皆知的电影明星,也并非没有这个可能。
咱们今天所要说到的这位演员,就是其中之一。
细扒他的演技,我觉得,他就像一颗锁在深匣里的珍珠,被岁月的尘土,埋没在了光华。
可事实上,他所出演过的角色,却又一直那么清晰地,保存于我们的脑海之中。
只是很少人会提起他的名字。重温他所参演的电影时,我们的视线,也大多都被那些作为主演的明星,所吸引。
也只有当我们将他所出演过的角色,集中在一起时,才不由惊叹一声:
这个演员,演得真好。
他,就是昔日长影厂演员李万城。
今天,雅清就想专门来和大家聊聊李万城的演技。
大家发现了没有?
李万城其实长得非常帅。
他浓眉大眼,相貌堂堂。面庞饱满,五官立体。眉宇之间,有一种谦和之气。
是那种让人一看,就倍感亲切和没有距离感的面相。
有年轻的网友不认得他。但看过他的照片,却发出感叹:怎么有点像唐国强?
您甭说,李万城的这个扮相,还真跟步入老年的唐国强有几分相似。
可是在李万城出道的那个年代,演员的高颜值,并不一定能给他带来更多的展示机会。
李万城出生于1924年。他是辽宁海城人。
解放军进入东北时,他成了野战军文工团中的一员。
那时的文工团员需要“一专三会八能“。意思就是“专攻一项,然后学会三项本领,最好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万城练就了一身本事。唱歌跳舞,扭秧歌演话剧,只要节目有需要,他就随时都能演。
另外,不演出的时候,他就和别的战友一起,上前线,冒着炮火硝烟,和敌人进行战斗。
而这些经历和体验,为他日后在电影中塑造角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1949年,他由野战军文工团调入到了刚成立不久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做演员。
当时东影厂的演员队伍阵容非常强大。既有从延安来的于蓝、张平、陈强等红色影星,也有长春“伪满”时期就开始演电影的“硬二路”艺人,还有东北文公团一团也全部加入了进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未演过电影的李万城,想得到一个角色,并不容易。
李万城(左一)在读剧本
但那时大家的创作积极性都很高。只要有演出机会,无论角色大小,也无论戏份多少,都会全身心投入,认真对待。
李万城在东影厂所出演的第一个角色,是在成荫执导的电影《在前进的道路上》中,出演对何仲光(陈戈饰)“盲目扩大车场规模”提出反对意见的张主任。戏份不多,几句台词。但他在镜头前的表演,却相当自如,俨然一位颇有经验的电影演员。
另外我注意到,他嗓音也很好听,吐字很清晰。
还有就是,他长得可真帅。有图为证。
如此颜值,若搁现在,那绝对算是“小鲜肉”一般的存在了。
可是接下来,他却接连在好几部电影中跑龙套——《红旗歌》中的工人、《钢铁战士》中的战士、《英雄司机》中的技术员、《结婚》中的村长等,都只有身份,没有姓名。
右为李万城
然后在1954年,我们在《土地》这部电影中,再次看到了他所出演的又一个有名有姓的角色——石墨香。
但大伙看看,他的这个扮相,和在《在前进的道路上》中相比,差别有多大?
简直认不出是一个演员所饰演的。
而在1955年上映的战争片《平原游击队》中,他所扮演的孟考,大伙还记得吗?
这是李万城留给观众印象较深的第一个银幕形象。
其中最“出圈”的一场戏,是松井将李庄乡亲们聚集到大槐树下逼问李向阳和粮食的下落时,身为区委书记的孟考,为了解救全村老百姓,毅然从人群中站了出来,不惜暴露自己的身份。
可是当松井让他把粮食交出来时,他说:粮食我都运走了。松井恼羞成怒,照着孟考的脸,抬手就是一拳。孟考踉跄了一下,但再抬起头时,他的眼中,充满了对“小鬼子”的仇恨和蔑视,以及已经做好牺牲准备的坚毅和凛然。
这场戏,如今再看,依然令我们无比动容。
李万城的表演,更令我们久久难忘。
但《平原游击队》这部电影,让担任主演的郭振清、方化、安震江、葛存壮等,都火了起来。
可是李万城呢,却因为孟考的戏份少,而在媒体宣传时被忽略。
1955年,31岁的李万城被长影厂推荐到北京电影学院演员干修班,和胡朋、陈强、于洋、沙莉、凌之浩等一同学习表演。两年后回到长影厂,如虎添翼。
虽然他继续演配角,但塑造不同角色的能力更加得心应手。各位看,无论是《女社长》中的鲶鱼头,还是《东风》中的老孙头,也无论是《云雾山中》中的肖启奎,还是《海上神鹰》中的我军指挥员,亦或《换了人间》中的姜工程师、《烽火列车》中的孟段长、《再生记》中的彰德等,他都演得栩栩如生,人各有貌。
正角和反派,他都演过。
而且,基本上是每演一部戏,就换一张脸。
所以,能说他不是一个好演员呢?
要模样有模样,要演技有演技,可就是没机会演主角。
你说气人不?
但李万城却依然“给点阳光,就会灿烂”。
无论戏份多少,他都能将人物演出彩来。
这不,又一个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即将出炉。
1960年,李万城在电影《冬梅》中出演了老四哥一角。
这是他和著名影星白杨的第二次合作。上一次是在《金玉姬》中,李万城饰演日本监工。两个角色,都被他赋予了不同的色彩,同时更将白杨这朵“大红花”衬托得愈发鲜艳。
而在拍摄《冬梅》的时候,李万城就接受了厂里的安排,在苏里执导的电影《刘三姐》中出演罗秀才一角。
他上一次和苏里合作,是在《平原游击队》中。两次得到的,都是很不起眼的配角。
但李万城还是凭借自己深厚的功力和精湛的演技,将角色塑造得活灵活现。
在《刘三姐》中,大放异彩的当然是扮演刘三姐的黄婉秋。
但李万城的表演,也同样存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
他显然赋予了角色一些剧本中没有呈现的性格特征。比如他为罗秀才设计了“口吃”的习惯,不仅巧妙地将罗秀才与同行队歌的陶秀才和李秀才区别开来,而且颇具喜剧效果。
另外,他还呈现了罗秀才穷酸卑微又蠢笨的一面。在李秀才和陶秀才接连对歌失败之后,众人将希望寄托在了罗秀才的身上。只见他连忙临时翻歌本,然后摇头晃脑开始“照本宣科”,结果引来刘三姐等人哄堂大笑,他还不自知,沾沾自喜,以为胜券在握。
李万城的这场表演,可真是妙趣横生,成为电影《刘三姐》中最为经典的“名场面”之一。
而更令人捧腹的,是当刘三姐等人问“一块大田交给你,怎样耙来怎样犁”时,罗秀才又不懂装懂对道“耕田耙地我知道,牛走后来我走先”。那自以为是的模样,着实令所有观众止不住地哄堂大笑。
可以说,李万城正是通过自己别开生面的表演,不仅让这场“对歌”的戏更有趣味,而且也让罗秀才的形象,极其立体饱满地呈现到了我们的面前。
什么是有实力的好演员?我觉得这就是了。
但遗憾的是,《刘三姐》上映之后,李万城的表演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欢笑,但大伙却并未因此记住他的名字。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继续在各个摄制组演配角、跑龙套。
其中《铁道卫士》中的地主、《炉火正红》中的炼钢工人、《马戏团的新节目》中的老周头、《英雄儿女》中的老李(李永禄)等,也都是戏份不多但很出彩的人物。
1974年,李万城在林农执导的电影《艳阳天》中,出演了一个白胡子大爷,也是一个类似于龙套的角色。在其中只有短短的几句台词,其中那句“连福啊,你别走邪道啊”说得很是语重心长。
只是没想到,这个没名没姓的角色,竟成了李万城在银幕上所留下的最后一个人物形象。
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李万城的身体状况不大好。
这之后,李万城在长影厂做起了后勤工作。
然后在1983年,他就因病离世了,年仅59岁。
如今,随着网络的发达,我们重温过去的老电影,变得愈发方便和简单。可是,当我们在《平原游击队》、《冬梅》、《刘三姐》等电影中再次看到他的时候,还会觉得这位“老面孔”,只是息影了。却没想到,他已经离世42年了。
是的,李万城从影30年,出演了30多部电影,从未演过主角。我想原因嘛,应该与他个头不高,有着一定的关系。
但就算一直演配角,他也同样使得每个角色,都闪耀在了光影之中。
今天,雅清就想通过此文,向李万城这位好演员,表达一份诚挚的敬意。
希望这样有演技又敬业的演员越来越多。
希望大家在记住他饰演的角色的同时,还能记得他。
来源:DJ雅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