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张瑜赴美发展,给白人当佣人,白人:为何不给中国人打工?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24 16:29 1

摘要:2004年央视《艺术人生》节目现场,一位庐山电影公司员工给观众介绍电影《庐山恋》的首映式细节,并说这部电影是当时放映次数最多的电影,还上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4年央视《艺术人生》节目现场,一位庐山电影公司员工给观众介绍电影《庐山恋》的首映式细节,并说这部电影是当时放映次数最多的电影,还上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现场嘉宾张瑜、郭凯敏专心地听着,作为电影《庐山恋》的主角,二人没想到时隔多年依然有这么多人记得他们,后来二人各自又往别处发展,张瑜1985年去了美国。

一:

这位大姐说到动情处,还把二份精心准备的礼物现场送给张瑜、郭凯敏,感谢他们为庐山带来的文化影响力,张瑜说,演完这部电影后,她又拍了几部影片。

1981年《庐山恋》上映后,画面中恋人之间的热吻镜头,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还非常稀罕,当时社会风气保守又传统,中国人含蓄的个性对于男女之爱都羞于启齿,更别说公开热门。

《庐山恋》公开赞扬男女之间的热恋与亲吻,成为备受当时青年男女追捧的电影,张瑜凭借此片获得第一届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这是中国电影人能获得最高荣誉。

张瑜当年20岁出头,从影不过几年,竟然获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让她在1981年突然大红大紫,张瑜又出演电影《知音》、《小街》、《巴山夜雨》,同样荣获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

成为金鸡、百花双料影后,让张瑜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偶像,电影《小街》中,张瑜主演人物头型,竟然成为当年社会妇女追求的发饰。

当年的张瑜是大众电影杂志经常报道的电影明星,很多人关心她的一举一动,甚至猜想张瑜的感情生活,张瑜1983年遇见了福建人张建亚,两人在第二年结婚。

年纪轻轻便获得中国电影界的两项殊荣,也许令张瑜感觉已经取得了电影事业的最高成就,当年中国改革开放,掀起几次出国热,能出国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去美国镀金。

张瑜也决定去美国留学,去体验另一种生活,1985年,28岁的张瑜告诉丈夫她要出国留学,去美国学习电影制作,丈夫也没有说什么,张瑜开始踏上7年留学之路。

来到美国加州大学求学的张瑜,褪去了国内明星的光环,这里没有人理会她过去在中国电影界取得的成就,获得的奖项,而是把她当做一个普通中国女性对待,用她自己的话一切归零。

那时,很多人都愿意出国,觉得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但是去了之后,才发现那里对华人充满了歧视,张瑜谈到自己出国留学,她的文凭只有高中,去美国从本科学起,最难的是英语。

她说在美国一切事情没人帮她,都是自己的努力,后来有人问她,当年许多人都说美国什么都好,中国人只要去哪里随便做点啥工作都比国内赚的多。

二:

但是,张瑜说一个人在美国,过得很寂寞,感情上总感觉孤独,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影坛的一线明星,张瑜在最火的时候突然赴美留学,坊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她的传说。

有说,张瑜在美国加州勤工俭学,一边上学一边给当地白人打工,有人知道她的影后身份后,深感惊讶,觉得她一个大明星竟然出来打工,甚至还有白人老板反问张瑜:

你为什么不给中国人打工?对于这些社会传说,张瑜懒得理会,认为没有必要回应,但是,她初到美国急需要过语言关,给白人打工,有机会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口语。

对她的留学学习肯定有帮助,事实上,在后来的采访中,张瑜经常在不经意间冒出一句英语,在美留学七年中,她不仅要系统学习电影制作全套课程,还浸染美国文化。

张瑜回忆说,美国大学学习严谨又细致繁琐,让她深感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约束,不过她还是坚持完成学业,当被问起当年是否想过往好莱坞发展?张瑜说那个时候也去好莱坞面试过。

但是,好莱坞对来自中国的演员缺乏尊重,话里话外总夹带歧视,让张瑜感到不快,她说好莱坞不尊重自己,我还要尊重自己呢,实际情况是,张瑜在国内取得所有殊荣在那无效。

她被好莱坞导演用来演一些小角色,小配角,甚至还让她装扮越南人,这令张瑜这位金鸡百花双料影后难以接受,毕竟自己也曾是大国的影后,这也令她明白国内电影业缺乏国际认可。

在美国留学期间,张瑜还曾受邀去台湾拍戏二年,去了台湾她才见识到那里与大陆不一样的拍摄模式,三机式,而非大陆当年单机跟拍模式,她进入摄影棚需要自己找镜头,

而非摄影师跟拍她,所有这一切让张瑜再次回到国内后将事业重心放在电影制作而非演绎上,她回国后投拍电影《太阳有耳》,获得柏林电影节大奖,这让张瑜找到了回归事业的感觉。

然而,获奖的殊荣,并未给她带来多大经济回报,电影《太阳有耳》张瑜投资一千多万元制作完成,可是实际得到的票房收入只有1万多元,有人问她对这个差距咋看?

张瑜说,人做任何事要有信心,她留学美国多年回国后,用自己认为的方式做电影制片人,虽然亏了,可是还是热爱电影事业。

在她留学这几年,中国国内的电影业发生了很多变化,市场机制被引入电影制作,票房收入成了衡量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电影届也出现了贺岁片等为赚票房投拍的新模式片。

这样的新模式,张瑜回国创业初期并未感受到,她还是认为国内电影业取得的最高成就是获得业内奖项与认可,当然还有国外电影业大奖,但是,在2000年前后的中国电影业,

电影成就高低已经不是单纯用拿奖衡量了,社会开放程度加深,人们文化消费多元化,对电影的需求也多元化,中国每年的电影产量也比张瑜走红年代多多了。

三:

观众的口碑、市场变化、新片公关宣传都成为电影制作关注和投资的领域,张瑜的投资理念还不是市场化概念,但她的电影制作水平却是从美国学来的。

因此,她后期投拍的电影制作模式,会受到国际电影界认可并获奖,但是,张瑜忽视了国内市场变化,也让她的电影显得曲高和寡,在她回国再次投身电影事业后,还演出过。

伴随电影兴起的电视剧,在当时非常有市场,张瑜也开始投资和出演电视剧,比如《烟雨红尘》等,张瑜边制作边出演,应该说制作水平精良,但是,张瑜已经不是人们追捧的红星了。

2000年后,她所投拍的电影、电视剧有一种抓不住市场或者观众主流的感觉,或者想高格调创作理想中的影片与角色,或者又想利用时代红人或年代人物重塑角色,吸引观众眼球。

但,应该说,无论是演还是指导,张瑜的电影、电视剧似乎再也回不到她最初《庐山恋》时的关注度了,时代变了,观众再也不用明星审美定义自己的审美观了。

张瑜还曾试想将庐山恋的辉煌,进行延续,她又投资和主演了庐山恋续集,加入了许多新时代元素,试图增加新的看点,然而,放映效果事与愿违,并没有引起多大关注度。

2012年以后,张瑜鲜少再投资拍电影,而是少量参演部分影视剧,在其中多扮演配角,张瑜出道时的演绎之路,伴随着时代的脚步,人们在她身上投射了很多期望与愿景。

她成了那个时代一个文化符号,时代变化后,观众审美多样化,多元化,各种角色竞相在电影市场展现和竞争,张瑜却始终延续主旋律脉搏,用歌颂诠释她眼中的世界。

不能说这样不对,但是太主流、太严肃或者过于正统的东西,放在变化的时代里欣赏的人越来越少了,观众获得视觉效果的渠道多样化,需要不同的审美调剂观众视觉,张瑜没有做到。

有人曾问张瑜,觉得去美国留学七年值得吗?她承认,那七年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都投进去,返回来再看国内市场时,发现时代变了,但是,张瑜说她并不后悔留学,

毕竟她成为了她认为的知识分子,跨越了身份,她获得了那个年代少数人才能获得国外大学的硕士学位,张瑜为了留学也失去了很多,在美国七年,由于通信不便,她只能给丈夫写信。

四:

后来,随着日久年深,张瑜在美国较深度的融入当地社会,与丈夫张建亚之间距离加大,两人随后离了婚,如今年近七十岁的张瑜,依然单身无子女。

如今,随着年纪增长,张瑜已经慢慢淡出影视圈了,今天的影视圈不似过去,媒介更加多元化,微电影制作走出校园,走入民间大众,这个时代很难再出张瑜那样的大明星了。

参考资料:

1:可凡倾听:张瑜专访.

2:央视.艺术人生.张瑜.

来源:湖北台历史漫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