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学批评家蓝棣之过世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24 15:18 1

摘要:蓝棣之,1940年生于四川新津,著名文学评论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委。长期从事现当代文学、诗歌、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主要著作有《正统的与异端的》《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现代

据家人消息,著名文学评论家蓝棣之今早在中日友好医院离世,享年85岁。

蓝棣之,1940年生于四川新津,著名文学评论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委。长期从事现当代文学、诗歌、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主要著作有《正统的与异端的》《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现代诗歌理论:渊源与走势》等,编纂图书主要有《现代派诗选》《新月派诗选》《何其芳全集》等。

(摘选)

文学创作的有意识和无意识

——文学症候式分析

演讲者:蓝棣之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演讲时间:2000年8月6日

文学的症候分析,是我自己10多年来做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一种批评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这个方法里面所说的症候呢,指的就是弗洛伊德,奥地利的德国心理分析学者弗洛伊德所讲的精神病的症候。什么是精神病症候呢?你的一些无意识的动作和你的梦,换句话说,梦就是一个精神病的症候。通过分析你的梦呢,就可以分析你的精神病的症状。所以这样的话,从分析学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它是对生活的反映,但文学作品它是人的精神的产物,既然是精神的产物,我们就可以对文学作品做精神的分析。

这种精神分析在我自己是怎么做的呢,就是说在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里面,我们一定会看到很多反常的,很多疑团,很多的悖逆的这样一些东西。所以弗洛伊德讲了,一个艺术作品也好,一个长篇小说也好,上边总是布满了很多疑团。我就是从这些疑团下手开始进入作品,然后分析这个作品,这样就能对作品有一些新的解释。而且从这些疑团也可以分析作家精神上的问题,所以我们很多作家,我想今天在场听讲的听众里边很少有写作很多的作家,但我们常常会听见作家这样说,我好长时间以来就像得了一种精神病。但是我写作之后呢,我的精神又好了,我就愉快了,我就快乐了,就把精神的那种东西缓解了。所以写作一方面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他是要教育人民,要塑造人的灵魂,同时对自己来说常常是精神抑郁和压抑的这么一种表现。所以这种精神的分析,这种症候的分析常常能够对作品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比较深的一种解释。那么我说的这种症候呢,刚才舒乙同志讲的,又是无意识的。无意识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知道的,作家自己都不知道的。

作家为什么要写作,他有的地方知道,有的地方不知道,有的是他过了多少年之后才知道。这种无意识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不太愿意承认它,但实际上它也是存在的。大家知道西方学者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一个著名的学者,他甚至用症候分析的方法,分析马克思,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分析马克思1848年以前的很多著作。他发现马克思的这些著作里面在很多问题上沉默了,或者有了很多疏漏或者有了断裂。那么从马克思这种沉默、这种疏漏、这种断裂就分析出了马克思未来的理论的框架,这非常了不起。

再来看法国存在主义的大师萨特,他曾经拒绝诺贝尔文学奖。萨特呢,他有一个很重要的作品叫《文字生涯》,在这个《文字生涯》里头他追述,“我的一生为什么写了这么多的作品,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推动我写这些东西”。就是这本书写完以后,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虽说一个作家他创作的动机他可以明确,但他的动因就不明确。比如说我们在座的听众今天来听这样一个讲座,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动机,有的是很明确的,说夏天太热了,去文学馆里乘乘凉吧。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动机,说乘乘凉也比在哪儿打游戏机好嘛。但是他可能还有更深的动机,有的年龄比较大的一些同志,他可能童年时候有过某一些文学的梦想,或者有某些情感的问题。青年在生活里头,他可能会碰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构成他听讲座的潜在的一种动因。但他自己不是很清楚,但这种东西旁边的人有时候能看出来。但他自己呢,多年以后他也能够分析出来。所以这样一种文学的分析,常常就是从一个作品的疑团,就是不正常的地方,我们看他的作品本来可以这么写,可是他写成另外的样子了,这样来进入的。

我讲这种情况,因为过去我们文学里面讲的比较少,我们听众一定觉得有问题,说既然一个作家他都不明白他要写什么,那么这个作品到底要干什么呢?但是我们的的确确看到很多作品的作者就是不知道他在写什么。比如说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曹禺大家都知道,长期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院长,是个剧作家,也是我们清华大学外语系的毕业生。他的第一个剧本叫《雷雨》,《雷雨》写成的时候,他当时还在清华大学念书,本科生,还没毕业。写完这本书之后,这本书当时被巴金看到了,非常欣赏,说他是一个大作家,不是一个小作家,所以给他出版了。出版的两年之中,经过种种人各种各样的分析,但是曹禺的确不知道他要想写什么,而各种各样的批评家,对剧本的含义和他故事的核心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到了两年之后,他看了很多评论之后,结果他只知道其中的一个评论。他说,好了,我现在追认这个就是我作品所表现的东西。所以曹禺经常说,作家他有心,但他的心是什么,他的确不知道。他只知道讲故事,讲对话,讲场面,至于这里面有什么主题,那是批评家的事情。所以作家讲故事,而批评家分析他的主题,是这样的。

(讲座内容来自中国现代文学馆网站)

初审:唐姝菲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宋强

排版|小棠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

来源:好书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