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提笔忘字,是偶然还是娱乐圈“文化通病”的冰山一角?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24 12:44 2

摘要:最近,赵丽颖在为新片《向阳·花》做宣传时,想借用一句颇有禅意的佛法用语“与群魔为法侣,视大地为蒲团”来呼应角色心境,这本身是个挺不错的想法,显得既贴切又有深度。

最近,赵丽颖在为新片《向阳·花》做宣传时,想借用一句颇有禅意的佛法用语“与群魔为法侣,视大地为蒲团”来呼应角色心境,这本身是个挺不错的想法,显得既贴切又有深度。

这句讲的是面对逆境时内心的强大和包容,要能与“魔”共处,把天地都看作修行之地。听着确实很有意境,也挺符合她角色在苦难中磨砺的设定。一时间,不少人觉得:“哇,赵丽颖还挺有文化底蕴的嘛!”

然而,这份“文化人”的滤镜,很快就被一个不起眼的错字给打碎了。她似乎想通过繁简混用显格调,却不慎将“与”(繁体:與)写成了舆论的“舆”。就这么一点笔画之差,意境全无,反而暴露了短板,成了大家讨论的又一个“笑料”。说实话,这事儿有点替她尴尬,也让人不禁思考:这究竟是个例,还是娱乐圈普遍现象?

一、“提笔忘字”俱乐部,娱乐圈的熟面孔真不少

讲真,赵丽颖因为文字出错被大家关注,已经不是头一回了。翻看她过往的社交媒体,类似的小“翻车”还真不少:

早年间,“温文尔雅”写成“温文而雅”,“不骄不躁”变成“不骄不燥”。

用词也偶有不当,比如将遇台风的朋友形容为“遇难者”,把让人感动的粉丝说成“催情的粉丝”(这个真的有点离谱)。

去年宣传《与凤行》,更是成了“错字高发期”:“在看”写成“再看”,“灵界”写成“灵届”,“师父”写成“师傅”,就连“感”字都漏了一撇。

一次两次可以说是笔误,但次数多了,就难免让人觉得,是不是在基础文化素养上确实有所欠缺?

不过,放眼整个娱乐圈,有类似困扰的明星绝非赵丽颖一人。这“提笔忘字”俱乐部里,会员可不少:

王一博:“九漏鱼”(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这个略带调侃的标签,很大程度就源于他写字时的挣扎。

“到此一游”四个字,现场直播时写起来磕磕绊绊,最后还得靠队友帮忙。“福”、“祖”、“落”这些常用字也曾写错。给前辈汪涵的感谢信,更是被网友指出多处语病和错字。

黄子韬:直播中坦言不知“瓶颈”何意,也认不出“聒噪”二字。

杨洋:把“驾驭”读成“驾权”,分不清奇偶数。

周也:“忏悔”说成“千悔”。

古力娜扎:“女娲补天”说成“女锅补天”。

吴宣仪:“瑕疵”唱成“jiá疵”,“逢考必过”说成“缝考必过”。

孟美岐:“想”写成“像”,“试”写成“冫式”,“魅力”更是写成了“魏力”。

黄明昊:给粉丝签名,“健康”的“康”字多了个病字旁,祝福瞬间变味儿。写个菜谱,“芝麻”、“辣椒粉”、“葱花”都成了难题。

除了年轻偶像,一些试图营造“文化人”形象的资深艺人,也难免有“露怯”的时候:

靳东:常以博学形象示人,却说过“诺贝尔数学奖”(诺奖并无数学奖)、“茅盾文学奖”写成“矛盾文学奖”、“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说成“差之毫厘,差之千里”等。

李亚鹏:喜欢引经据典,却在讲解时把古文中的“云”(说)误当成人名,称“张岱云”。事后道歉,又把“抱歉”写成“报歉”。

这么一看,从流量新星到看似稳重的前辈,文化“翻车”现场真是层出不穷,覆盖各个年龄段和咖位。

二、缺的真是学历吗?或许是那份敬畏心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简单归结为“学历不高惹的祸”。但仔细想想,真是这样吗?

娱乐圈里,低学历但成就斐然的演员并不少见。王宝强,草根出身,普通话都说不利索,没正经学过表演,硬是凭着一股子韧劲和对表演的热爱,从群演一路拼到影帝。谁能说他没文化?他对角色的理解和塑造,很多科班出身的演员都望尘莫及。

还有已故的赵丽蓉老师,戏班长大,没读过书,可她在春晚舞台上挥毫写下“货真价实”,为了小品苦练英文、跳探戈,那种对艺术的认真和投入,难道不比认识几个生僻字更值得尊敬?

所以,问题关键或许不在于那张文凭,而在于态度——对知识的渴求,对专业的敬畏,对自我提升的要求。

就像演员郝蕾曾说过的,很多人把表演看轻了,以为是成名的捷径。但真正的表演,需要生活阅历,更需要文化积淀去支撑你理解剧本、吃透角色。肚子里没货,光靠脸蛋和技巧,能走多远呢?

三、老戏骨的“笨功夫”,才是流量时代的“定海神针”

如今的娱乐圈,浮躁似乎成了常态。相比之下,老一辈艺术家的“笨功夫”显得尤为可贵。

冯远征老师曾说:“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在德国求学时接受严苛训练,坚持每日阅读。正是这份积累,让他塑造的“安嘉和”成了无数人的童年阴影(褒义),也成就了他在话剧舞台上的深厚功力。

陈宝国老师,“戏比天大”是他的信条。为了角色效果,曾在没有美瞳的年代,冒险把打磨过的玻璃片放进眼睛里,险些失明。这份为戏痴狂的劲儿,让人肃然起敬。

鲍国安老师,为演好曹操,不仅熟读原著,遍查史料,还请教专家学者,写下厚厚的人物分析。这才有了那个荧屏上仿佛从历史中走出来的“曹操”。

陈晓旭,并非科班出身,却因深爱《红楼梦》,将自己活成了“林黛玉”,那种深入骨髓的理解和演绎,至今无人超越。

这些前辈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素养和艺术追求,并非什么阳春白雪、故作高深,而是演员安身立命的根本。它们让角色鲜活、立体,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结语:

赵丽颖这次的错字风波,或许很快会过去,但它折射出的娱乐圈文化短板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流量固然能带来一时的风光,人设也能吸引短暂的目光,但演员这份职业,终究要靠作品说话,靠对角色的深度理解和精彩演绎赢得尊重。希望当下的年轻演员们,能少些浮躁,多些沉淀,真正把提升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当作必修课。别让“艺人”这两个字,在流量的狂欢中,失去了应有的分量和光彩。毕竟,唯有真才实学和敬业态度,才是穿越时间、打动人心的力量。

来源:娱生相濡以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