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山:华表奖首度移师青岛 中国电影新地标正在崛起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3 11:06 2

摘要:当华表奖的聚光灯首次离开北京投射在西海岸新区时,青岛正书写中国电影产业的新叙事。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将于4月27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此次华表奖的选址绝非偶然,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场地转换,而是中国电影产业版图重构的隐喻,

当华表奖的聚光灯首次离开北京投射在西海岸新区时,青岛正书写中国电影产业的新叙事。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将于4月27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此次华表奖的选址绝非偶然,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场地转换,而是中国电影产业版图重构的隐喻,是工业化电影生产体系向新兴影视基地的战略性倾斜,更是青岛用十年磨一剑的产业发展定力赢得的时代认证,中国电影的新地标也将在此崛起。

青岛影视基地的硬件配置已成为国内影视工业化发展的标杆。早在19世纪末,青岛就已开始了电影摄制活动,而到了今天,这座城市已经从一个简单的取景地成长为世界级的电影制作中心。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拥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包括亚洲最大的10000平方米单体摄影棚和全球首个室内外水下制作中心。这些设施不仅满足《流浪地球》系列对太空舱、冰川实景的搭建需求,更能支撑《封神三部曲》这类史诗级电影长达18个月的连续拍摄。《流浪地球2》的拍摄现场犹如精密运转的科技实验室:3D打印团队现场制作道具,动作捕捉系统实时生成数字角色,云计算中心同步处理4K素材。工业化生产体系催生了技术不断革新,当传统影视基地还在比拼外景地数量时,青岛已经建立起“虚拟拍摄+实时渲染”的数字化制作体系。

政策矩阵的持续发力构建起独特竞争优势。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高度重视基地发展,把“影视之都”作为四张城市名片之首,先后出台《“影视之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青岛影视基地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等纲领性文件,谋划阶段性发展思路。青岛实施“链长制”招商模式,从摄影器材租赁到特效制作,从演员经纪到版权交易,精准补全产业链缺口。税收优惠、拍摄补贴、人才公寓等政策组合拳,使剧组综合成本降低。这种制度创新吸引的不仅是短期项目,更吸引开心麻花这样的企业入驻青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截至今年1月,青岛影视基地核心区累计服务影视剧组400余个,入驻影视企业1094家,备案项目435部。

正值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于2025年4月18日至4月26日在北京举办,青岛依托北京电影节的地理邻近性,做好配套。随着京津冀影视资源趋于饱和,青岛凭借3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成效凸显。目前,以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为平台的制作配套供应链已基本形成,涵盖影视制作全流程,形成电影工业制作全配套体系。已引入中影、华谊、爱奇艺、英皇娱乐等出品、制片、发行公司600余家落户青岛,上下游高端价值链加速形成,使青岛成为文化输出和软实力展现的前沿阵地,从地理视角看,产业重构正在改变中国影视资源的传统分布格局。

磁场效应彰显电影引力波。青岛科技大学电影学院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将课堂直接设在摄影棚内。年轻学子在参与《刺杀小说家》特效制作中完成毕业设计,这种产教融合机制每年输送数百名名复合型人才。更为关键的是,好莱坞特效大师的定期驻场培训,使本土团队快速掌握虚拟制片等技术,打破高端人才的地域壁垒。

国际话语权的争夺需要战略支点。华表奖选择青岛作为新舞台,也是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中国电影产业的新面貌。据《2024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新主流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攀升至历史高点,话语体系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中西文化对峙,而是进入到了互融共生的新阶段。前不久,电影《流浪地球3》在青岛东方影都开机,当《流浪地球》系列走向全球市场时,让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之都”国际名片熠熠生辉,这座城市的影视基地已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出海的中继站。

光影革命的下个章节,注定在西海岸掀起更大的浪潮。青岛影视产业的崛起恰逢其时,可谓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里程碑式跨越。届时华表奖的星光映照在胶州湾的海面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获奖者的揭晓,更是见证一座新晋影视之城的加冕仪式——这座城市正凭借硬核的电影工业实力与光明的未来发展图景,在全球文化版图上划出中国电影崛起的新坐标。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