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妈祖宣传翻车?从敬佩到反感咋回事?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23 09:57 1

摘要:这两天刷手机,福建湄洲岛的妈祖庙怕是要“住”进热搜榜了——不是因为千年信俗的庄严,而是因为演员刘涛。

这两天刷手机,福建湄洲岛的妈祖庙怕是要“住”进热搜榜了——不是因为千年信俗的庄严,而是因为演员刘涛。

4月19日深夜,她冒雨手捧寿桃叩拜妈祖的画面刚刷爆全网,4月20日又被拍到在授证仪式上轻抿矿泉水的“仪态名场面”,连着好几天,“刘涛为妈祖庆生”“刘涛新中式国泰民安”等近20条热搜把人眼睛都晃花了。

原本该是文化传承的美事,咋就从“神女下凡”的感动,变成了“过度营销”的争议?

说实话,最开始刷到刘涛的妈祖造型,谁不跟着夸两句?

粉色新中式裙裾摇曳,手捧寿桃时眼底的虔诚,和妈祖神像合照时那股子温柔又坚定的气质,确实让人恍惚——这不就是传说中“立德、行善、大爱”的海神吗?

福建网友说得更实在:“她演的妈祖剧当年可是收视率爆款,能被祖庙邀请来庆生,确实有分量。”

可架不住宣传太猛啊!

第一天看是“被妈祖选中的人”,第二天刷到“大佬陪同气场强”,第三天又是“春祭大典C位细节”,连她喝矿泉水的动作都能上热搜。

有网友翻了翻自己的推送记录:“这三天刷到20多条刘涛和妈祖的内容,比看电视剧更新还密集。” 更让人犯嘀咕的是,这些内容里,“刘涛”的存在感渐渐盖过了“妈祖”——从庆生仪式的流程,到她当天的穿搭发型,再到陪同人员的身份,话题全绕着她转,反而少了对妈祖信俗“扶危济困”“守护海洋”这些核心精神的解读。

争议的苗头,其实藏在刘涛近年的事业轨迹里。

想当年,《天龙八部》的阿朱、《欢乐颂》的安迪,哪个不是观众心里的“剧抛脸”?

可《欢乐颂》之后,她的作品明显少了声量。

最近直播里她提过:“这几年接了不少喜欢的剧本,可总因为各种原因开不了机。” 这话听着让人心疼,但转头再看这铺天盖地的妈祖宣传,难免让人多想——当演员的作品跟不上曝光,是不是只能靠“吃老本”刷存在感?

更关键的是,妈祖信仰不是普通IP。

它是2亿多信众的精神依托,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上保护神”。

福建当地的老人们说得直白:“我们拜妈祖,图的是一份安心,是希望她护佑出海的人平安、渔业丰收。” 可当“刘涛被妈祖认可”“剧组因她才开机”这些说法被反复强调,当庆生活动变成“明星秀场”,信仰的纯粹性就被稀释了。

有网友直言:“信仰是心里的光,不是用来炒热搜的工具。”

其实,大家反感的从来不是明星参与文化活动。

相反,像河南卫视用舞蹈重现《唐宫夜宴》,易烊千玺为敦煌文化做推广,这些“明星+文化”的组合,反而让传统文化火出了圈。

区别在哪?

在于“真诚”——不是把文化当背景板,而是真的去理解、去传递。

回到刘涛这事,她演的妈祖剧确实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位“海上女神”,她在授证仪式上提到“要让妈祖精神被年轻人看见”,初心是好的。

但过度营销反而让这份初心变了味。

有年轻网友说得好:“我们不反对明星宣传文化,但能不能少点‘我美我厉害’的展示,多讲讲妈祖救海难、劝行善的故事?少点热搜轰炸,多做点线下公益,比如组织海洋保护活动,这不更符合妈祖‘大爱’的精神吗?”

这场舆论风波,其实给所有想“蹭”文化热度的人提了个醒:传统文化不是流量的“提款机”,它需要的是敬畏和耐心。

与其用20条热搜堆出“文化使者”的标签,不如沉下心去做一件实事——比如拍一部讲妈祖故事的纪录片,或者发起一场保护海洋的公益行动。

毕竟,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靠热搜堆出来的,而是靠真心换真心。

最后想说,我们期待看到刘涛——或者任何一位参与文化推广的明星——能把“宣传”变成“传承”。

毕竟,当“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真正住进年轻人的心里,比20条热搜有意义得多。

来源:地球科学探索之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