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夕阳下的江面如绸缎般铺展开来,一抹剪影玉立湖面中央。每当郑建江拿起望远镜,目光追寻到东方白鹳的身影时,他的嘴角泛起一抹笑意:“这个老朋友,很漂亮,很多人都冲着它来。”
“你看,那就是东方白鹳!”
夕阳下的江面如绸缎般铺展开来,一抹剪影玉立湖面中央。每当郑建江拿起望远镜,目光追寻到东方白鹳的身影时,他的嘴角泛起一抹笑意:“这个老朋友,很漂亮,很多人都冲着它来。”
4月是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4月10日至16日是全省“爱鸟周”。眼下正是候鸟北飞,留鸟繁衍的季节,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栖息着大片鸟群,震撼又唯美。如何保护好这群美丽生灵,他们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给出了答案。
每年3月中旬,东方白鹳离开南方越冬地北飞。保护区监测记录显示,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重要中转站。如今,美丽生灵的季节性逗留,也成了观鸟爱好者们镜头捕捉到的张张生态“神图”。
“第一次看到东方白鹳,太美了”
4月,最后一批冬候鸟陆续离开
杭州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位于杭州最东端,地处钱塘江杭州湾河口区、杭州东部生态带的核心区域,总面积为44.07平方公里。
高空远眺,湿地公园被一条徒步岸堤分为南北两片区域,南侧为纯湖泊,北侧的滩涂上大片鸟群正在安静栖息,这一幕,水天一色,岁月静好。
郑建江是钱塘大江东绿色生态公益组织的发起人之一,今年是他和这片湿地朝夕相处的第十个年头。眼下,正是观赏、欢送冬候鸟的最后“窗口期”,作为最“亲近鸟群”的人类,他带领志愿者团队,正进行着巡护湖面、清理鸟网等日常保护行动。
“东方白鹳是这里当之无愧的大明星。”郑建江说。
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全球野生种群数量不到2500只,是一种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的珍稀鸟类。“它的尖尖长嘴呈黑色,一双鲜红色长腿好似模特,飞羽又黑又亮……”东方白鹳的性格安静又机警,休息时常单腿站立,作为大型涉禽,翼展可达2米,飞行姿态优美极了。
市林水局资料记载,东方白鹳第一次在此地发现是2022年12月11日。郑建江是第一个发现它身影的人,“当时它在这里停留了15天,我天天都守着它出现”。
次年1月,东方白鹳便成群结队地现身钱塘江畔。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曾在钱塘江南岸捕捉到了11只东方白鹳停歇、觅食的精彩瞬间。这是首次在杭州钱塘江水域观测到东方白鹳聚集,并刷新了近年来该物种在杭州地区的观测数量纪录。
“太美了,第一次见到很激动,跟天仙一样!”志愿者们很惊喜,生态好了,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就会来造访。
去年9月,大湾区湿地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成了不少人心心念念的“观鸟胜地”。近两年,除了东方白鹳,珍稀鸟类白头鹤、黑嘴鸥、黑脸琵鹭和卷羽鹈鹕接连在钱塘大湾区湿地出现,这些自在栖息的精灵,惬意遨游蓝天。湿地犹如印象派画作跃然显现的几笔写意,联结着江潮与芦苇荡,贯通着天地造化和人间烟火。
属于湿地的春天故事正在上演。这片鸟类乐园中,还能看见苍鹭、白鹭、白琵鹭、凤头鸊鹈、反嘴鹬、斑嘴鸭、燕鸥等鸟类的身影,一批候鸟停留至4月后离开,部分一年四季可见的留鸟,正在芦苇荡中繁衍生息。
“鸟儿迁徙不易,说再见还有点不舍,保护好它们,下半年还会再来的。”郑建江往天边挥了挥手,佯作告别。
“再不保护,这片湿地就要被糟蹋了”
十年间,这支队伍壮大至3000多人
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前身,是2006年萧山大围垦围起的一片江海湿地。初期,这里全是一望无际的滩涂,还有生长起来的芦苇荡。当时水下游鱼,水上飞鸟,郑建江清楚记得,“水属于半淡水,稍微有点咸的,因为这里是第一缕阳光升起的看潮地。”
这里远离喧嚣市区,毗邻钱塘江边,还有肥沃的水草鱼虾,无疑是候鸟迁徙路线中一处理想的“中转站”。
白琵鹭和苍鹭。受访者供图
然而,十年前却不是这番光景。
彼时,周边的水蒲草丛中,藏着隐秘的捕鸟网;滩涂上,一不小心还能踩到捕鸟夹。当时陪朋友来观鸟的郑建江,看到湿地触目惊心的上百张鸟网,还有奄奄一息的鸟类,心里很不是滋味,“抓鸟的人太多了,多数是野鸭和白骨顶,一晚上能卖上万块。”
“再不保护,这片湿地就要被糟蹋了。”2015年底,郑建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大江东绿色生态公益组织,在公安、农业等部门的指导下,开启钱塘江沿岸生态保护志愿服务事业。
在这之前,他是当地一家环保材料公司的老板。40多岁放下生意做公益,这需要勇气,也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和精力。
受访者供图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劝导非法捕杀鸟类,拆除捕鸟网和捕鸟棚,保护下这片栖息地。”郑建江说,最初半年时间是最难的,“捕鸟人骂我们多管闲事,断了他们财路。有时候去劝导,差点被打。”
志愿者都是本地人,大家都对这片湿地有感情,谁也没有放弃。慢慢地,在省市相关部门的规范管理和支持配合下,湿地保护日见成效。志愿者的队伍也在壮大,从最初的6个人,到如今3000多人登记在册,现有31名专职志愿者。
“做了这么多年公益事业,你说收获到了什么,我们觉得是尊重。”郑建江说,现在走在路上,大家都会喊一声“郑总”,他说这不是老板的身份,是做公益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他有了个“鸟爸爸”的新身份
小小救助站凝聚着保卫湿地的心
后来,公益服务范畴也从保护湿地鸟类升级到救助湿地里的野生动物。2016年以来,每年能收留救助一百多只野生鸟类。
今年年初,郑建江救助了一只红隼,被安置在临时救助站。这片位于高架桥下的荒地原先是他的工厂,粗粝的黄土地上打理起一片空地。这几年生意不好做,他想着场地空着也是空着,干脆都利用起来。
红隼个头不大,身为猛禽,却在志愿者的照料下显出萌态。郑建江用剪刀把肉剪成小块喂进嘴里,小家伙滴溜着眼睛,单蹦着往前探出脑袋吞咽。在交谈中得知,这只红隼左脚受伤骨折,一直没有长好,大家考虑等它恢复后再放生。
“一般野外救助结束就会马上放生,怕它们对环境有依赖。”但对这只小家伙,郑建江总是于心不忍,腿伤一直不好,他担心放生后有没有存活可能。
3月17日,新湾派出所刚刚接收到一只夜鹭,又送到他手上了。
跟鸟打了这么多年交道,郑建江也算成了半个专家。夜鹭是从树上跌落被村民捡到送往派出所的,他麻利检查了外伤,发现没有明显伤口,推断是细菌感染,便给鸟灌食,“只要能吃下去就是好的”,在野外鸟儿们大多都有生存本能,一些鸟也会送往宠物医院救治,费用都是志愿者自掏腰包。
这么多年下来,他也有了个“鸟爸爸”的身份,不过这份父爱很短暂,他更希望只是一份工作,因为终归要给它们自由。“家人有时候调侃我,对鸟比对他们还上心。”他笑着说。
在新的救助站,刚刚审批下来的“杭州市陆生野生动物临时收容救助点”牌子,挂在笼子外面。他说,野生动物都有很强的自愈能力,它们的生存意志,比人类想象的强大。
有人说,这一方孤独的小天地里聚满了天南海北的小动物,也凝聚着一颗人类保卫湿地的心。
什么时候是湿地最美的时刻?
答案就在他们的眼睛里
湿地,涵养水土、防风固岸,正为众多濒危物种提供绝佳的庇护场所,为生物多样性默默效劳。
2023年5月1日起,《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施行。钱塘区农业农村局在大湾区湿地的生态保护上,新增湿地滩地面积500余亩,有序开展增殖放流、种植5500平方米水生植物,优化湿地生态环境。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随着护鸟巡查、引导群众保护湿地、爱鸟护鸟行动日益增多,这片美丽新家园也在焕发生机。
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的北区滩涂,很长一段时间被完整保护起来,不让任何人靠近,鸟群也有了自由自在的栖息地。眼下,志愿者们又进入了忙碌期,清理鸟网是很重要的外围工作,多的时候一天能清理上百个。
大伙都是随叫随到,全年无休。今天得空来的老蔡和老金是郑建江多年老搭档,另一名健谈的老沈曾经是村书记,退休后闲不住,也来搭把手。日常渔巡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有时候凌晨两三点都要出动。
一个寻常的午后,郑建江和志愿者们身影没入芦苇荡。鸟网隐秘在角落里,他们需要费些工夫搜查和清理。也许是生态变好了,也许是人们素质变高了,志愿者老蔡感慨地说,越来越多的鸟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
摄影 张祥荣
另一隅,十工段闸东侧的一片树林,成了大批白鹭、灰鹭、牛背鹭等鹭鸟的栖息天堂。据观鸟爱好者的拍摄记录,每年三月至五月的鸟类繁殖季,平时散布在江滩草丛里的各种鹭鸟会集聚到这里,在树杈上筑巢产卵、孵化后代。近十年来,每年集聚的鹭鸟数量已从百余只增加到了上千只。
此时节,候鸟北飞,新的生命也在孕育当中。
摄影 夏阳
离开前,我们登上了观鸟台,夕阳西下,一只只飞鸟结伴掠过头顶,迅速飞入滩涂之中,隐去踪迹。我问了志愿者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湿地最美的时刻?
比“潮上日出”更壮美的景象,答案就在这群湿地守护者的眼睛里:“你应该冬天早上五六点钟来看,不是叫你来看日出,是看升起的太阳,被密密麻麻候鸟遮住的样子,阳光从鸟和鸟之间的缝隙里透出来,太美了……”
生态的改观,造就了鸟群种类的增长。保护生物多样性,更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
截至目前,大湾区湿地公园共记录到140余种鸟类,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就超过20种。
记者 余紫琦 摄影 林观恒、廉笑尘 摄像、视频 刘斌兵
编辑 谢珂 审核 蒋波 钟玮
来源:亲子手工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