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现实题材电影《山河故人》正式上映。故事从1999年跨越到2014年,最后一段落则设定在当时的未来——2025年。在2025年的今天,贾樟柯携幕后主创齐聚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大师班的活动现场,回忆创作过往:“双重重叠,对我们来说是特别好的纪念。
2015年,现实题材电影《山河故人》正式上映。故事从1999年跨越到2014年,最后一段落则设定在当时的未来——2025年。在2025年的今天,贾樟柯携幕后主创齐聚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大师班的活动现场,回忆创作过往:“双重重叠,对我们来说是特别好的纪念。”他还现场透露,今年冬天将重映《山河故人》,“如果能够赶巧的话,希望在今年第一场雪的时候”。
“十年前想拍这部电影,源于人到中年对生命阶段的观察:2014年我44岁,看多了一些生活的情况之后,自然就很想用比较长的时间来讲人究竟会面临哪些问题。”回忆起创作《山河故人》的初衷,贾樟柯如是说。在他看来,碎片化时代更需要整体性视角,通过长时间跨度去呈现一个人的生命过程。这种抽象的原因促成了《山河故人》,也开启了贾樟柯的大时间跨度“三部曲”——《山河故人》《江湖儿女》《风流一代》。
贾樟柯坦言,他一直想拍一部能进入到中国人核心情感世界的影片。“所谓核心情感,就是它带有一种隐秘性,可能有时候也不会跟周边的人分享太多,但是这种情感经历在我们心里挥之不去。”十年前发行《山河故人》的时候,贾樟柯说,希望用一部电影来留住人情,“那时候就是有感而发”。
至于影片表达的情感,源自贾樟柯的亲身经历:一个是朋友因重病四处借钱的经历,让他看到生存的沉重;二是影片中沈涛(赵涛饰)送父亲遗体回乡的剧情,对照的正是贾樟柯送异乡去世的父亲回老家的经历,这恰恰是推动他完成《山河故人》的巨大的情感动力。
个人经历与对社会的观察相糅合,形成了贾樟柯对隐秘情感的探索:“影片的最后呈现了一段跨越年龄的爱情,十年前影片放映的时候大家并不太理解,也觉得很难接受。但是十年过去了,大家对于情感的多样性会宽容很多。”
如今,很多人喜欢看竖屏视频。殊不知,贾樟柯早在七年前就尝试过竖屏创作。“其实《江湖儿女》(2018年上映)最后一部分有很多场景用了竖屏拍摄,它确实很活泼,但在影像的物理平衡上有些失衡,因此最后还是被剪掉了。”
在贾樟柯看来,商业电影的世界强调叙事的效率,用最少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产生最大的利益。但电影应该保留“无效时间”,就像每天的生活不是时时刻刻都处在事件之中,会有很多“无效时间”。正如《红楼梦》会花几页描写一桌饭,它跟叙事没有关系,但它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地方。“这些‘闲笔’都是生命中很重要的时刻,这些时刻需要被抒发,需要跟观众分享。”
最后,谈到电影《风流一代》,贾樟柯分享了自己用AI创作的心得。“那时候因为疫情无法外出拍摄,我们就想到拍了20多年的影像。能否把它们作为一个AI模型,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变成一部电影?”创作的乐趣随之而来:一段影像在过去的拍摄逻辑里是这样的叙事,但是把它用到此时的片段中时,你似乎改变了它的“身份”,承担一种新的叙事作用或者情绪作用。
“如果没有当时AI的模型化、数据化的采集模型,重新生成语项的科学进步,可能也产生不了《风流一代》这样一种叙事方法和制作方法。”贾樟柯表示。
文 | 记者 王莉图 | 主办方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