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棋士》以围棋为刃切开国产悬疑剧的疆界时,赞誉与争议如同棋盘上纠缠的黑白子,难分胜负。作为一部试图在类型化叙事中突围的作品,它既有令人惊艳的落子,也藏着值得推敲的破绽。
当《棋士》以围棋为刃切开国产悬疑剧的疆界时,赞誉与争议如同棋盘上纠缠的黑白子,难分胜负。作为一部试图在类型化叙事中突围的作品,它既有令人惊艳的落子,也藏着值得推敲的破绽。
光环下的阴影:王宝强的演技突破无疑是全剧最亮眼的“神之一手”。他饰演的崔业,从唯唯诺诺到黑化失控,层次分明的表演让人几乎忘记了他曾是“傻根”或“树先生”。但正是这种颠覆,也带来一丝不安——过度依赖演员的个人魅力,是否掩盖了剧本的深度?当观众被王宝强的表演吸引时,是否忽略了角色行为逻辑的合理性?
例如,崔业从被迫协助劫匪到主动策划犯罪的转变,剧中仅用“生存压力”一笔带过。在真实的人性实验中,这种堕落需要更细腻的铺垫:是某次关键事件击垮了心理防线?还是长期压抑后的必然爆发?剧本在此处的留白,虽赋予观众想象空间,却也削弱了角色的可信度。
棋局的致命伤:《棋士》将围棋策略融入犯罪逻辑,这一创新设定本应是全剧的核心引擎。然而,在具体呈现上却显露出“概念先行”的尴尬。崔业在棋盘上推演犯罪步骤的镜头,更像是一种符号化的表达,而非真正融入叙事肌理。当犯罪计划沦为“棋局”的注脚,策略的深度与合理性便大打折扣。
更值得注意的是,剧中警察角色的设定常显疲软。崔伟作为资深刑警,在追踪弟弟的过程中屡陷被动,与其职业身份形成巨大反差。这是为了强化兄弟对峙的戏剧张力,还是对警察群像的刻板刻画?当正面力量被弱化,剧集的批判性也随之模糊。
倒影中的裂痕:《棋士》试图通过小人物命运折射时代变迁,这一野心值得敬佩。但剧中对于90年代末社会转型的描绘,更多停留在符号层面(如桑塔纳、BB机),而未深入肌理。例如,信用社抢劫案作为关键事件,本可挖掘金融秩序混乱背后的深层矛盾,剧中却仅作为触发崔业黑化的导火索。
这种“时代背景工具化”的处理,让剧集的批判力度流于表面。当社会现实沦为角色命运的背景板,观众看到的只是一幅浮光掠影的时代画卷,而非真正触动灵魂的集体记忆。
破局者的勇气与代价,尽管存在诸多争议,《棋士》的破局勇气仍值得肯定。在流量至上的市场环境中,它敢于以围棋犯罪为切口,探讨人性复杂与时代症候,本身就是一种冒险。王宝强从演员到监制的转型,也彰显了他对内容把控的野心。
但真正的破局者,需要直面赞誉与质疑的双重考验。当《棋士》的棋局进入中盘,它能否在后续的剧情中填补逻辑漏洞、深化时代隐喻,将成为决定其历史地位的关键。毕竟,在国产剧的棋盘上,每一步落子都需慎之又慎。
《棋士》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国产悬疑剧的无限可能与局限。它让我们看到创新的锋芒,也暴露叙事上的裂痕。或许,正是这种不完美,才让它成为值得讨论的“棋局”——毕竟,真正的棋局,永远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来源:篮球热浪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