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刚刚过去的清明档,电影市场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其中最具话题性的,当属冯小刚执导、赵丽颖主演的《向阳花》 。这部影片以 “全女性救赎” 为题材,讲述了刑满释放的高月香和她的姐妹们回归社会,挣脱命运泥沼,向阳重生的故事。影片凭借着强大的演员阵容和独特的题材,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档,电影市场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其中最具话题性的,当属冯小刚执导、赵丽颖主演的《向阳花》 。这部影片以 “全女性救赎” 为题材,讲述了刑满释放的高月香和她的姐妹们回归社会,挣脱命运泥沼,向阳重生的故事。影片凭借着强大的演员阵容和独特的题材,成功斩获1.06亿票房,登顶清明档票房榜首 ,成为春节档后唯一破亿的国产片。然而,这看似光鲜的票房成绩背后,却是铺天盖地的群嘲与质疑,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下国产电影的吸金套路。
“流量明星” 效应:票房的 “保险栓” ?
不可否认,赵丽颖作为85花顶流,拥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和极高的国民度。她过往在电视剧领域的出色表现,让观众对她的演技充满期待。在《向阳花》中,赵丽颖素颜出演刑满释放人员,努力将底层女性的憋屈和倔强诠释出来,这种形象上的巨大反差,成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不少粉丝表示,“看见赵丽颖就值回票价” 。这也正是当下很多国产电影的吸金套路之一 —— 利用流量明星的号召力来吸引观众。只要有流量明星的加盟,似乎就为票房上了一道 “保险栓” ,至于影片的质量如何,反而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但这种做法真的可持续吗?从《向阳花》的口碑来看,显然并非如此。虽然赵丽颖的表演可圈可点,但影片整体的质量却未能达到观众的预期。过度依赖流量明星,而忽视了电影本身的剧本打磨、情节逻辑和艺术价值,最终只会让观众感到失望,也会让电影市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消费 “女性话题” :争议越大越赚钱?
近年来,女性题材电影逐渐成为市场热点,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关注女性议题。《向阳花》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热点,打着 “全女性救赎” 的旗号,将刑满释放、职场歧视、家庭冷暴力等一系列敏感话题融入影片之中。这些话题本身就极具争议性,很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和关注 。片方似乎也深谙此道,将这些边缘群体的血泪史包装成一种情绪商品,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一边对影片中的种种不合理之处进行吐槽,一边又忍不住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这无形之中也为影片做了宣传。票房数字在争议声中不断攀升,但这种靠消费女性话题、制造争议来吸金的做法,真的是电影行业的发展方向吗?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电影到底是真的在关注女性问题,还是只是将女性话题作为一种赚钱的工具?
营销大于内容:“酒香也怕巷子深” ?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营销对于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部电影即使质量再好,如果没有有效的营销手段,也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向阳花》在上映前,片方通过各种话题性营销与社交热搜,如 “赵丽颖挑战崩溃边缘角色”“女性独立题材” 等标签式宣传,成功引爆了舆论,引发了观众的情感预期 。但这种过度营销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观众在观影后往往会发现影片内容与宣传相差甚远,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酒香也怕巷子深” ,但如果只注重 “吆喝” ,而忽视了酒的品质,最终也只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电影营销固然重要,但它应该是为电影内容服务的,而不是本末倒置。只有真正用心打磨电影内容,再结合恰当的营销手段,才能让电影获得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
《向阳花》的亿元票房与群嘲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它让我们看到了当下国产电影在吸金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让我们对电影行业的未来发展充满担忧。希望电影创作者们能够回归初心,不再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电影质量的提升上,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内涵、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作品 。只有这样,中国电影市场才能真正走向繁荣,而不是陷入一个个票房与口碑的 “怪圈” 之中。
来源:小巴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