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3岁的时候就开始观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阅读《人民日报》,13岁时成为了武汉市少先队副队长,并因肩挑“五道杠”、“一脸官相”的照片火遍全网。
[浮云]年龄不大,官威可不小,光看这张脸就感觉起码是十几年的“老干部”了,行为举止更是充满了“管家气”。
而且人家的身份也非常特殊,小小年纪就能带上“五道杠”,这般荣誉也真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想想自己小时候的上学经历就明白了。
如今14年过去了,这位五道杠如今的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他3岁的时候就开始观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阅读《人民日报》,13岁时成为了武汉市少先队副队长,并因肩挑“五道杠”、“一脸官相”的照片火遍全网。
在父母的引导下,黄艺博展现出在写作和领导力方面的突出才能,13岁时便在各大期刊发表了百余篇文章,累计字数达数十万,甚至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三千多元稿费。
而这份稿费还全部捐赠给了敬老院,也为他赢得了“爱心少年”的美誉,他在学校也表现出较强的领导才能,担任班长,后来更是被评为武汉市中国少先队的副队长,佩戴上了象征荣誉的“五道杠”。
明明还只是一个孩子,却显得格外关心国家大事,小小的少年胸怀大志,想要在长大之后有所作为。
而黄艺博也因此登上了《中国少年报》的封面,同时也因为“五道杠”以及“稳重的长相”,收获了不少家长的喜爱。
很多家长对这个少年寄予厚望,希望长大后的他能坚守初心,却没想到,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到了很多网友的质疑。
时隔多年再看到黄艺博的消息,网友都不禁感叹一句泯然众人矣,少年时期的梦想,终究是落空了。
黄艺博的“神童”形象,并非完全来自于他自身的天赋,其中也包含了后天的精心打造。
他曾在多家报刊,尤其是《楚天都市报》上发表的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甚至有人将他誉为“少年作家”。
然而这些文章的背后,却有着父亲润色修改的痕迹,黄艺博父亲曾坦言,儿子的文章经过了他的修改和润色,以使其更符合报刊的发表要求。
一个小学生,真的能够写出如此成熟老练、充满政治见解的文章吗?“代笔”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除了写作方面的“成就”,黄艺博还获得了“全国百名中国优秀好少年”、“武汉十大孝星”等众多荣誉称号,并担任了武汉市少先队总队长,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这些光环的加持,无疑进一步巩固了他“神童”的形象。然而这些荣誉的获得,究竟是凭借他真正的实力,还是掺杂了其他因素,例如家庭背景、媒体的包装宣传等等?网上的舆论逐渐升起,人们对这个五道杠的“含金量”产生质疑。
黄艺博的父母为儿子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并积极引导他参与社会活动,去养老院慰问老人,参与公益活动等等。这些经历,无疑丰富了他的阅历,也为他赢得了不少赞誉。
这种积极的引导,又是否是在刻意的塑造形象,在未来黄艺博的学习生涯中,我们得到了答案。
进入初中后,随着学习科目增多、学习难度的增加,黄艺博的学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他开始难以兼顾繁重的学业和各种社会活动,学习成绩也逐渐下滑。中考失利,成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虽然他凭借着之前的名气和一些特殊政策,获得了一个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但他最终还是没能把握住。在高中他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专注于学习,而是继续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渴望扮演“领导”的角色,似乎仍然沉浸在曾经的“官场”体验中,而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
高考前夕,他才如梦初醒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拼命补习,但为时已晚。
最终他高考失利,未能考入理想的大学,甚至连二本线都没达到。即使他凭借着曾经的荣誉和社会活动经验,通过了武汉大学政治系的面试,也因为高考分数不够而无缘录取,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曾经的“神童”,最终只能进入一所民办三本院校,与他曾经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这也不禁让人感叹“伤仲永”。
大学毕业后,黄艺博也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据报道他曾在饿了么担任职员过着平凡的生活。
曾经的光环褪去,他“泯然众人矣”,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年照片中那位“不屑弟”,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据网络传言,“不屑弟”后来考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并继续深造,最终进入了哈佛大学学习,实现了人生的逆袭。当然关于“不屑弟”的信息大多来源于网络传言,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不屑弟”当年不屑的表情,或许并非简单的嫉妒,更像是一种对虚伪和做作的无声反抗,他或许早已看穿了“神童”光环背后的虚假,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脚踏实地,默默耕耘,最终会获得真正的成功。
他低调地努力,最终考入名校,并赴海外深造,这与黄艺博的“陨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社会对“神童”的过度追捧,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媒体的过度曝光和包装,是否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甚至扭曲他们的价值观?
“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是否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的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能,而不是将成人的期望强加于他们身上,让他们成为实现父母梦想的工具。
成功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黄艺博的“陨落”并非是他人生的终点,他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其他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人生价值。
而“不屑弟”的“逆袭”,也并非是唯一的成功路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优势,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为之付出努力,最终都能获得成功和幸福。
“五道杠”事件带给人们的思考,远比事件本身更深远。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制造“神童”。
尊重孩子的个性,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那么,您认为究竟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压力,还是媒体的过度炒作,导致了黄艺博的“陨落”?又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了“不屑弟”的逆袭?
来源:墨迷聊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