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诡才之道》后,我难掩激动心情,写下这篇影评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2 10:39 2

摘要:中国台湾省这几年出了不少好电影,先有阮经天那部小成本大爆款《周处除三害》,尔后呢,又来了一部荒诞讽刺鬼怪电影《诡才之道》,同样一上映就让人眼前一亮。

中国台湾省这几年出了不少好电影,先有阮经天那部小成本大爆款《周处除三害》,尔后呢,又来了一部荒诞讽刺鬼怪电影《诡才之道》,同样一上映就让人眼前一亮。

《周处除三害》已经聊过了,这次就来聊聊这部让我大开眼界的新片《诡才之道》吧!

这部由徐汉强执导、蔡坤霖编剧的恐怖喜剧,用颠覆性的鬼魂设定与充满黑色幽默的叙事,在阴阳两界间搭建起一座观照现实的桥梁。

影片不仅完成了类型片的突破,更以鬼魂选秀的荒诞外壳,包裹着对现代人存在焦虑的深刻叩问。

解构与重构:鬼魂世界的镜像寓言

影片构建了一个极具创意的鬼界生态:初来乍到的小鬼必须保留生前"执念信物",否则将在30天后魂飞魄散。

这个设定巧妙地将鬼魂的生存法则与人类的记忆锚点相勾连,当女主角因丢失父亲颁发的"努力奖状"而面临终极消亡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鬼魂的困境,更是现代人精神寄托的脆弱性。

鬼界"吓人选秀"的设定堪称神来之笔。

传统恐怖片中无所不能的厉鬼,在这里被解构为需要训练、考核的"打工人"。

他们挤公交、赶片场,甚至需要研究《闪灵》等经典恐怖片的学习资料,这种对恐怖元素的消解与重构,让惊悚与喜剧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特别是陈柏霖饰演的经纪人角色,其夸张的表演与无厘头的台词,将影片的荒诞感推向高潮。

存在主义困境的阴阳对照

女主角的生存危机,本质是存在主义焦虑的具象化投射。生前她执着于父亲的认可,死后仍被"努力奖状"这一信物所困。

这种将自我价值寄托于外部评价的心理,恰是现代人集体症候的缩影。当她在影片高潮处纵身一跃,却未能完成"完美惊悚",这个看似失败的设定,实则暗含深刻的治愈力量——真正的自由,在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看见"母题,形成多重镜像映照。父亲"努力要被看见"的训诫,与娱乐圈"流量至上"的规则形成互文,而女主角最终选择"不被看见"的平凡生活,则是对消费主义时代的温柔反叛。

这种价值重构的过程,与去年港片《年少日记》中"平凡即珍贵"的主题遥相呼应,共同编织出对抗社会规训的叙事网络。

类型与电影语言的创新实验

作为徐汉强的第二部剧情长片,本片彻底摆脱了首作《红衣小女孩》的IP束缚,展现出令人惊艳的创作自由度。影片在类型融合上的探索尤为亮眼:

伪纪录片手法:片场花絮与正片叙事交替出现,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监控画面般的镜头语言,增强了"鬼魂真人秀"的浸入感

经典恐怖元素解构:当观众以为要进入传统jump scare段落时,镜头突然切到拍摄花絮,这种预期打破机制充满后现代的戏谑意味

视觉符号的互文游戏:女鬼造型致敬《富江》,血泊场景让人联想到《死神来了》,而结尾彩蛋的鬼畜剪辑,则展现出对互联网文化的敏锐捕捉

东亚文化语境下的治愈寓言

影片的深层价值,在于为东亚观众提供了独特的情感出口。在"虎爸虎妈"文化盛行的社会,多少子女如同女主角般在"被看见"的执念中挣扎?

当女主角在片尾对新生命说"你不需要成为特别的人",这句话既是对父权规训的消解,也是对存在主义困境的温柔解答。

这种治愈力量并非来自成功学鸡汤,而是源于对失败与平凡的接纳。女主角未获金鬼奖的结局,恰恰印证了真正的成长不在于战胜他人,而在于与自我和解。

这种价值转向,与是枝裕和《步履不停》中"平凡即珍贵"的东方哲学一脉相承。

《诡才之道》的成功,在于它用鬼魂选秀的荒诞设定,完成了对现代人存在焦虑的温柔叩问。当观众在笑声中见证女主角的自我救赎,实则也在完成一场心灵的疗愈之旅。

在这个万物皆可内卷的时代,影片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战胜他人,而在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这种充满东方智慧的生命哲学,让恐怖喜剧的类型框架绽放出超越类型本身的人文光芒。

来源:晴晴的娱乐日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