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1日,上影集团主投主控、第一出品的电影《密档》经过一个半月拍摄,在上影车墩影视基地杀青。影片由上影导演郑大圣执导,张琪、贺子壮领衔编剧,袁弘、李妍锡等主演,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该片讲述了隐蔽在上海
4月21日,上影集团主投主控、第一出品的电影《密档》经过一个半月拍摄,在上影车墩影视基地杀青。影片由上影导演郑大圣执导,张琪、贺子壮领衔编剧,袁弘、李妍锡等主演,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该片讲述了隐蔽在上海石库门里的一段秘战传奇。
柴米油盐,芸芸众生
电影《密档》取材于中共地下工作者守护“中央文库”真实历史,历时八年筹备,今年3月10日开机。影片突破传统悬疑谍战片框架,将几代中共地下工作者的传奇经历浓缩于几位主角身上,讲述主角作为文库保管员守护上万份绝密文件的艰难斗争,也生动勾勒出战火中上海普通市民的众生百态。袁弘与李妍锡饰演的主角夫妻,表面上是石库门弄堂里的寻常百姓,实则是肩负重任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在上海沦陷于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至暗时刻,他们在如履薄冰的日常生活中守护机密档案。
谈起《密档》的拍摄历程,袁弘以一个“真”字概括。“首次与上影合作,被整个剧组打磨精品的创作态度感动。上影提供了当下难得的创作空间,拍摄方式上也打破常规。我们提前15天进组,进行剧本围读、生活训练和即兴小品。”他回忆说,“我们像当年的上海人一样生活,从学会生煤炉、织毛衣开始,从柴米油盐的真实生活出发,还原那个年代上海石库门里的芸芸众生。”剧组要求将主演的服装直接挂在角色的衣柜里,由演员自己挑选;在片场,演员们相处起来也如同石库门里真正的左邻右舍。他觉得,“真实”是这部作品中最好看也是最动人的地方。造型指导王海婷说,这是她从20多年来第一次拍摄现场没有“服装”、没有“化妆”,“每一天每一场戏穿什么全凭演员对当天场景的理解,而且我们这次是全裸妆,真的一点点妆都没有,导演说,他们(中共的地下工作者)就该像是化在大海里的水滴。”青年演员李妍锡曾凭借电影《一江春水》获评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演员”,她感慨《密档》的创作模式让自己收获颇丰:“给予了演员们很多即兴发挥的空间,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创作模式太可贵了。”她以 “家常菜”来形容这部电影,“影片中,住在石库门里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秘密,每位演员的表演都充满惊喜。”
《密档》杀青前夕,剧组特意来到上影厂文学部旧址“永福路52号”拍摄一场重头戏。影片将故事的主要发生地设定为“小沙度路52号”,正是对这片上影“初心之地”的致敬,寓意传承上影创作传统,沉下心打造出一部好作品。令《密档》主创感动的是,导演张建亚等不少上影老艺术家都曾来剧组探班,传授宝贵经验,共同托举这部作品。
红色精神,接续相传
电影《密档》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日本侵占下的上海,带有鲜明的历史痕迹和强烈的情感冲突。为更好地展示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信仰与忠诚如何支撑着个体的勇敢决策,也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真实感,影片主创不仅查阅了大量文献史料,仅服装就修改了十余版,拍摄现场特别复刻了20世纪40年代上海里弄的细节,团队还曾多次前往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等地采风,学习影片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原型。两位主演感叹,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亦是一次接受历史教育、感受红色精神的过程。而这份红色精神也在众多参与拍摄的普通人身上接续相传——在《密档》杀青的前一天,就有一群特别的青年演员参与了拍摄。
通过《密档》摄制组、上影集团团委发起的 “我讲—我演—我是”活动,来自18家单位的近200位各行业青年、高校学生饰演了亲历上海解放的爱国青年,以参演电影的方式沉浸式感受近百年前为新中国而呐喊的青春信仰与热血时刻。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来自澳门的吴家兴为走过毛主席像时的激昂氛围所感动,“要传承前辈的理想,为建设家园出一份力”。在上海工作的哈萨克族青年海萨尔·吾尔列吾感叹:“过去印象中的上海是时尚大都市,这部电影让我对上海承载的百年历史有了更深的感触。”中科院博士张健在表演中尝试重返历史现场,他在游行队伍里努力诠释心目中“留洋归来的青年科学家”形象——心怀用知识建设祖国的热忱、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期望,他说:“百年前中国青年前赴后继报效祖国的精气神,也延续到了今天的我们身上。”
据悉,电影《密档》杀青后计划在上影昊浦影视基地进行后期制作,依托上影制作一站式服务平台,为观众打造一部彰显“红色底色、江南风韵、海派特色、时代亮色”的佳作。
来源:粗茶淡饭and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