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被称为“中国年味最后一天”的元宵节,湛江迈合村的游神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正月十五的广东湛江,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的硫磺味和糯米的甜香。
在这个被称为“中国年味最后一天”的元宵节,湛江迈合村的游神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锣鼓声、唢呐声与人群的欢呼交织,将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
然而,今年这场传统庆典的焦点,却意外落在一名年轻人身上,他就是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
他因参与游神仪式中极具争议的“穿令箭”环节,成为全网热议的焦点。
游神是岭南地区延续千年的民俗活动。
人们通过抬神轿巡游、歌舞表演等方式,祈求神明庇佑村庄风调雨顺、家族平安。
在迈合村,这场仪式更因全红婵的世界冠军光环而备受瞩目。
村民们将全红婵的巨幅海报贴在神轿上,视她为村庄的“守护符号”。
而她的哥哥全进华,则作为家族代表,全程参与游神。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游神队伍中,全进华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他未穿统一发放的红色服装,而是将红衣随意系在腰间,露出白色短衫。
这身装扮让他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也暗示了他即将承担的特殊使命,成为“令箭神童”。
“穿令箭”是游神仪式中最具冲击力的环节。
仪式中有一根长约30厘米的金属箭矢,从参与者一侧嘴角刺入,另一侧脸颊穿出。
整个过程没有麻醉,仅靠仪式前的“净身戒律”(戒酒、戒肉、戒色一个月)和村民口中的“神明护佑”。
在外人看来,这相当于自残,但对当地人而言,这是被神明选中的无上荣耀。
仪式中,只见全进华跪在神轿前时,围观者屏住了呼吸。
经验丰富的师傅手持细长令箭,一手固定他的脸颊,另一手迅速穿刺。
金属穿透皮肉的瞬间,镜头外的网友纷纷惊呼“隔着屏幕都疼”。
然而全进华的表情始终平静,甚至带着一丝虔诚。
随后,师傅又换上一根更粗的令箭,重复同样的动作。
两箭横贯双颊,他却只是微微皱眉,双手稳稳托住箭尾,仿佛感受不到痛楚。
特色风俗
这一幕迅速引爆网络。有人质疑:“这哪是祈福,分明是酷刑!”
也有医学博主给出专业的解释:“或许与面部特定肌肉结构有关,但风险极高。”
然而,当镜头转向村民时,看到的只有自豪的笑容。一位老人感慨:“我年轻时也穿过令箭,这是祖辈传下的福气。”
随着视频传播,“穿令箭”的争议不断升级,有人认为这是“封建糟粕”,呼吁取缔。
但也有网友表示支持,说这是“尊重当地风俗”。
一位广东网友的留言引发深思:“我们从小看着这些仪式长大,它们和端午赛龙舟、中秋拜月一样,是刻在基因里的记忆。外人可以不懂,但请别轻易否定。”
事实上,迈合村的游神并非一成不变。
神轿下安装的滑轮、退箭后使用的香灰止血,都是传统与现代的妥协。
而全进华的选择,更暗含深意,作为奥运冠军的家属,他深知这场仪式对妹妹的意义。
村民认为,他的参与能为全红婵的新赛季带来“神明加持”。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全进华在仪式结束后首次回应:“当时真没感觉,就像被蚊子叮了一下。”
有网友调侃“难道练了金钟罩”。
也有民俗学者提出科学解释:高度专注的宗教体验可能触发内啡肽分泌,暂时抑制痛觉。
而村里老师傅的揭秘更耐人寻味:“穿箭讲究快、准、稳,避开主要血管。看起来吓人,其实创口比打耳洞还小。”
真相或许介于科学与信仰之间。
仪式视频显示,退箭后全进华的脸颊仅留下两个小孔,未见血迹。
这种“超现实”的现象,恰是传统民俗的神秘魅力所在,它超越常理,却在特定文化语境中自成逻辑。
当全进华托着令箭穿行于神轿时,抬轿的村民正用手机直播;
围观群众一边焚香祷告,一边将视频配上电子音乐上传抖音。
或许,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
正如迈合村的神轿既有雕花装饰又有橡胶轮子,传统习俗也需要在保持内核的同时拥抱变化。
当地政府近年来对游神活动的态度也愈发开放,不鼓励也不禁止,而是通过加强医疗保障、规范操作流程,让古老仪式安全地存活于现代框架中。
结语
元宵夜的迈合村逐渐归于平静,但关于“穿令箭”的讨论仍在继续。
全进华脸颊上的小孔一周后就会愈合,就像这个村庄年复一年重复的仪式,疼痛短暂,信仰长存。
传统从不完美,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历史。
而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简单的“废除”或“捍卫”,而是多一份对差异的包容,少一些居高临下的评判。
来源:悠楠聊脱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