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牌保险销售胡曼黎,供老公上学考研、读博,给家里买房子、车子,教育孩子。结果,嘿,老公出轨了。
《娘道》当年算是现象级的痰盂,唾沫星子收集起来估摸得淹死一大片人。
孙俪这新剧《蛮好的人生》我看也有往“娘道”发展的趋势。
尤其前两集的内容,已然能让人称这剧为“妻道”了。
金牌保险销售胡曼黎,供老公上学考研、读博,给家里买房子、车子,教育孩子。结果,嘿,老公出轨了。
老公出轨这事不新鲜,新鲜的是小三以及原配两人的反应。
先看小三,即胡杏儿扮演的邱丽苏。
知三当三的她,是这样和胡曼黎说的:
“你和他的事情,我不会过问。我和他的事情,你也别管。我们就当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我们相安无事”。
对这句话的反应,孙俪表演的力度稍小了些。倒不是我硬要上纲上线,而是这句话于任何一个是非观正常的人而言,都该是一股极大的冲击。
从古至今,“小三”这重身份都无异于过街老鼠,是千百年来不容分辨的公序良俗。这要源于传统道德体系中里的“知耻”,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基本的伦理准则。但邱丽苏这一角色,显然撕破了这一准则。
起初我以为是编剧故意如此,就是为将角色设计地足够不要脸。
可后来我发现,不仅小三如此,出轨的丈夫竟然也是同样的态度。
他出轨是过错方,却把自己表现得如受害者一般。妻子为了不影响儿子学习不打算公开丈夫出轨,在他眼里,成了妻子借他大学教授、网红知识博主的身份,给其打造家庭和睦的人设从而更好地卖保险。
却从未想过,自己婚内出轨的事实被妻子曝光,他的教授名誉、他的网红身份,岂非全都伴随着“渣男”“陈世美”的帽子,烟消云散?退一步讲,丈夫出轨、单身母亲独立自强的人设,难道不更吃香?
这是小三和丈夫的行事,再来看胡曼黎做了什么。
在被小三当面挑衅,并戏谑她没有性魅力之后,她想到的办法是回家准备一桌烛光晚餐,换上性感的睡衣,打算求欢乞求丈夫回心转意。
丈夫回家后,她一边承受着贴上去却被丈夫无情推开、尊严扫地的屈辱,一边承受着丈夫大发雷霆说不爱她的痛苦,还要一边求丈夫不要再生气,希望丈夫原谅她。
面对丈夫这般卑微,面对辛苦拉扯大的儿子亦是如此,在儿子知道父亲出轨的事情后,她对儿子说的是,“对不起,都是妈妈不好”。
没有人知道,她在不好个什么东西。
原配将自己的颜面踩在脚下,丈夫不知廉耻到连脑子都没有,小三也是默认男性可以拥有多重情感关系,主动配合构建妻妾成群的封建残余模式,否定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尊严。
显然,无论是小三、丈夫,还是原配,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逻辑,与我们现行这个世界的正常道德观都是不符的。
彼时的《娘道》被骂到体无完肤,不也是这么一档子事。
所以称《蛮好的人生》是《妻道》,我觉得相当合适。
导演显然是将这些抓马的桥段当成了剧集“噱头”,好引得观众观看、讨论、吐槽,直白点说就是,黑红也是红。
从之后的故事也能看出来,本剧并没有打算在一头扎进“妻道”里不出来,后续还是走起了大女主搞事业的路子,也是全剧的重点。
在这样一个“女性”为主体的故事上,硬嵌入这么一段狗血喷头的桥段,只为从其中收获“争议的流量”。
我必须得化身格局怪说一声,这剧格局小了。这样一搞,势必就让作品脱离了佳作的范畴。
十集看下来,《蛮好的人生》是以单元故事的形式,通过两位主角的保险事业,呈现一个又一个家庭的悲欢。
其实大有可为的扎实戏剧结构,愣是被小聪明坏了事。我深感遗憾。
回到剧集。女主胡曼黎是遭小人所害,被处罚两年不许从事保险行业的金牌销售。
金牌到什么地步?金牌到一个人可以干别的组两百号人的业绩。这种等级的销售随随便便就被老板开除的吊诡桥段就不谈了,毕竟职场细节向来是国剧短板。
再来看男主。董子健扮演的薛晓舟。一个执拗、有理想的保险人。
这个角色塑造得挺矛盾。一方面通过原上司之口,点明他的原则,不属于他的一分也不会拿。
可另一方面,分明只是租借个“保险从业资格”给女主,却上来就狮子大开口要和女主82分,他占八。整个事件中几乎只会帮倒忙,还和女朋友大言不惭地认为,“这个事情你都干了,那个大姐什么都不干”、“这个大姐除了会哄客户······”
刻画相当别扭且不讨喜的一个角色。
薛晓舟从来就瞧不上中专出身的胡曼黎卖保险的路子,觉得她那些和客户拉关系的行为很低级。
他坚信要用专业的知识,去真诚地推销保险。结果就是全组业绩倒数第一,一单也开不了。
这点我认为是全剧最大的bug。
一部别名是“保险人生”的作品,按理说,该是正向宣扬“保险”吧?
可几集看下来,别说为保险正名了,保险业不抵制它都是善心大发了。
保险这行在国内本来名声就臭。一大原因是,保险从业者的不专业性。谁家的老姨痴儿都能被招进去卖保险,专业性几乎没有,开单全靠忽悠,宰熟是家常便饭。
可事实呢?作为金融行业三大支柱之一,保险本身哪有什么错?是医保不好还是车保无用?连宠物医疗保,关键时刻都能挽回不少钱财。
保险本身没有错,错的是那些靠忽悠人卖保险的无良从业者。多年来整个行业的畸形发展,让保险在很多人眼里等同于骗子。
《蛮好的人生》作为行业剧不为此做出解释就罢了,反而还是变本加厉加强刻板印象。
看看它呈现的都是什么。想通过专业素养卖保险的薛晓舟,业绩垫底零开单。朋友圈发不实消息诱导人买保险的无良同事却是赚得盆满。
真就是卖保险只能靠忽悠?
包括第一个单元故事。碍于老太太女儿的担心,男女主去调查老太太的小男友,发现他不是奔钱来的骗子。最终买了个一百万的年金保险,好让老太太百年之后,分配钱给小男友和小孙女。
这一单的确是成交了,但成交的原因并非这个保险真的让顾客觉得不错,而只是徒有其表地挂了个“保险”的名,实则就是立了个遗嘱。
从头至尾,没有展现任何专业性的保险知识或者有为保险正名的倾向,而是让男女主以一礼拜的“私家侦探”生活,拿下了这一单。终究,卖保险靠的还是人情世故、软磨硬泡?
总之,对女性和职业的双重误读,让我很难夸《蛮好的人生》一声好。
那就权当个乐子看吧。不然呢?
来源:娱乐12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