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杀晁错:明知是错,为何执意杀之?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22 01:22 2

摘要:晁错是汉景帝刘启的老师,从太子时期起,晁错辅佐刘启长达十余年,二人关系非常亲密。

重刷《汉武大帝》,看到景帝杀晁错,非常感慨。

晁错是汉景帝刘启的老师,从太子时期起,晁错辅佐刘启长达十余年,二人关系非常亲密。

刘启非常信任他的这位老师,晁错对刘启,则更是忠心耿耿。

01

有多忠心呢?剧里有这样一个个情节。

因为晁错力主削藩,闹得诸侯对晁错恨之入骨。为此晁父大老远从颍川老家赶来劝阻说:你离间刘氏骨肉,削夺诸侯封地,此举必遭杀身之祸,且祸及全家全族。

但是晁错全然不顾,他决绝地说,“身已许国,再难许家”,“只要陛下信我,谁能害我?”

晁父见儿子心意已决,绝望离去。晁错甚至都没有去追。结果晁父从儿子家出来后,直接就跳河自杀了。

父亲尸体刚打捞上来,晁错就赶紧跑到景帝面前去上班,他也就仅仅迟到了一会,一点都不耽误事。

而景帝闻知晁父跳河自尽,也只是哦了一声,连安慰都没有,马上就转到宏大叙事上了,看得人心里毛骨悚然。

所以说为了景帝的江山,晁错连老爹死了,都不为所动,由此可见晁错的这份忠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02

如此忠诚的恩师、心腹和谋臣,景帝为什么要杀晁错呢?

且说为了推行“削藩政策”,晁错可谓是不遗余力。

因为力度太猛,刀锋所向,诸侯震怒。吴王刘濞暗中准备数十年,终于借“清君侧”之名,联合七国挥师西进。

这时候晁错的政敌趁机跳出来,向景帝进献退兵之计:“杀晁错,还封地,叛军必退!”

剧集里,现场被要求回避的晁错,回望景帝与袁盎密谋的大殿,终于意识到大祸临头,面如死灰。

然后就是走程序了。

景帝很快接到弹劾晁错“亡臣子礼”的奏折,并且弹劾晁的人,乃朝廷最关键的三位大员:丞相陶青、中尉陈嘉(管京师治安)、廷尉张欧(主管司法)。

晁错的死成为定局。

03

那天清晨,长安城的雾气未散,晁错穿着朝服走出家门。中尉陈嘉面容平静地说“皇上召您议事”,马车便开始驶向东市。

晁错意识到方向有误,却没来得及问一句“为何不走未央宫方向”,马车便停了下来,晃错被请进了一间神秘处所。

掀帘进门,晁错一眼他便认出房间尽头的那个背影:他忠心服侍十余载的皇帝刘启,已经备好了杀头酒,正假惺惺地等着他。

在这里,晁错与景帝刘启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对话:

景帝:老师,您过去曾说,世上对的事情,就是对的,错的事情,就是错的。可朕当了皇帝,慢慢觉得,这世上的事情,也不完全是这样。有的时候,错的也是对的,对的,有时倒是错的。明明是错的,有时偏得去做,明明是对的,有时偏又无法去做。

晁错:但,臣还是认为,对的,到头来,还是对的,错的,到头来,还是错的。

景帝:老师,朕身为皇帝,贵极天子,可也有许多不得已的时候。您说过,若毒蛇啮齿,壮士断腕,为天下者,不顾身家。

晁错:陛下不必多言,臣都已明白。臣就以这杯酒,敬谢陛下。臣不勉戴罪侍奉陛下二十年,蒙受陛下知遇之恩,晁错再世难忘。

皇帝多会说话呀,“若毒蛇啮齿,壮士断腕,为天下者,不顾身家”,这可是你自己说过的,现在到了你践行诺言的时候了。

其实汉景帝何尝不知晁错冤枉?十年前,晁错还是太子家令时,便教他权谋之术;登基后,晁错更成了他巩固皇权的利刃。

削藩策本是两人共谋的大计,晁错不过是个执行者。但此刻的汉景帝,早已不是东宫里的学生,而是被七国大军逼到绝境的帝王。

他需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晁错必须死,不是因为他有罪,而是因为他太有用。他的死,既能堵住叛军的口实,又能震慑朝中反对削藩的势力。

至于真相?在龙椅与性命面前,真相不过是棋盘上一枚随时可弃的棋子。

04

晁错就这样被腰斩于东市。

原本以为是去参加一场紧急朝会,直到刀刃贴上后腰的瞬间,他才猛然惊觉:自己竟成了“平息叛乱”的祭品。

可悲的是,汉景帝后来听闻前线战报——吴王刘濞非但未退兵,反而自立为“东帝”,仰天叹道:“悔不该杀晁错!”可这声叹息里,究竟有几分真心?

当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继续推行削藩,将诸侯土地切割得更碎,甚至封自己的儿子们为新王,用“以亲制疏”彻底瓦解诸侯势力。

最讽刺的是,当初弹劾晁错的三位大臣——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后来皆未得善终。而那个提议杀晁错的袁盎,最终也被梁王刺客捅死在安陵门外。

晁错用性命,给汉景帝铺就了一条削藩之路,历史翻开到这一页,字里行间,都淌着血。

05

景帝杀晁错:明知是错,为何执意为之?

三点观剧感想:

对亲人无情者,终究死于无情;

忠臣做到尽头,不过是权力的工具和献祭;

帝王无情!帝王心术,如渊如海,不可测也。

来源:神秘高山6o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