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4日,在综艺节目《乘风2025》中,房琪表达了她想加入叶童组的愿望,然而,担心叶童姐姐的精力问题,决定不参加,希望姐姐玩得开心,一直玩得开心。当房琪说出这些话时,许多观众认为她的情商较低,因为她的言辞中透露出某种歧视——叶童已经62岁,年龄大,精力差。
4月4日,在综艺节目《乘风2025》中,房琪表达了她想加入叶童组的愿望,然而,担心叶童姐姐的精力问题,决定不参加,希望姐姐玩得开心,一直玩得开心。当房琪说出这些话时,许多观众认为她的情商较低,因为她的言辞中透露出某种歧视——叶童已经62岁,年龄大,精力差。
情商不是能力,而是概念清晰度的体现
不可否认,房琪的表现确实情商低。她把自己的感受说了出来,并非故意歧视,是无心的。但她的无心之语折射出潜意识中的偏见。情商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情商不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结果。情商来源于个体对概念及概念之间联系的觉察程度。
房琪的言辞之所以引发争议,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话中包含了价值预设和价值判断——将年“老”与“精力差”画等号,且默认这是所有人的共识,她不想和年“老”的人合作。
房琪后来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当表达,并向叶童道歉,承认自己的言辞带来了争议和伤害。然而,止于道歉是远远不够的,房琪的言论很可能受潜意识中的刻板印象驱动。
如果房琪不去深入觉察自己,没有触及“老与精力”的概念和概念之间联系的反思,即背后的认知机制,下一次在不同的场合,极有可能会说出类似的话来。这种类似的话,并不是说她一定会说出歧视年“老”人的观点,而是她会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当作真理。她的失误,恰恰源于她对“老”这一概念的定义模糊,且将其与“精力”错误关联。
问题的核心:错误的概念和错误的关联
核心焦点在于“老”这个字。如何定义“老”?房琪对“老”这一概念的理解是片面且固化的,人们对年龄的认知是多元的。另一个关键是如何定义“精力”,以及“老”与“精力”如何联系在一起。
正如笑来老师所说,你头脑中有多少正确、无歧义且必要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是否有着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决定了你的价值观,即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房琪对“老”与“精力”的定义不清晰,且进行不恰当的联系,认为年“老”人等同于无“精力”。
在房琪的眼里,62岁已经老了。更重要的是,她认为周围的人也与她的想法一样,62岁是老人,且精力不行。在她的头脑当中,完全没有意识到“老”这个词没有一个明确的年龄。
然而,在叶童的眼里,62岁不一定“老”,在其他人的眼里也不一定“老”。对个体而言,“老”可能是心态、体能或经验的综合体现。退一步说,即使算得上“老”,但是这种“老”不影响叶童进行唱跳,甚至可能意味着更丰富的舞台掌控力。既然叶童敢参与节目,说明她对自己是有信心的。
许多高龄明星,如郭富城,依然保持高强度演出,证明年龄≠精力差。房琪的问题在于,她把片面的社会刻板印象,当成了不可辩驳的事实。
如何避免类似问题?——深度觉察与概念修正
房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需要深入觉察自己的话语。不光是她,其实每个人所说的话已经自动化,需要动用元认知思索话语背后的价值预设和价值判断,让潜意识意识化。这说明,情商并非想提高就能提高的,需要识别话语背后的东西,比如,“我是否把个人观点当成了共识?”
情商的高低在于你头脑中的概念是否必要且无歧义,以及这些概念之间如何关联。
因此,我建议房琪参加笑来老师的富足人生社群,并深入阅读一些心理学书籍,这样才有能力深度觉察自己。不过,当我如此建议时,其实也带有一种价值预设和价值判断,认为笑来老师的课程和心理学书籍能帮助我们觉察自己。这种价值预设和价值判断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只是基于我自身的经验,提供一个建议而已。路始终在自己的脚下。
总结:让每个概念和关联都经得起推敲
总之,这一事件提醒我们:日常交流中,若缺乏对自身概念体系的审视,即便心怀善意,也可能因为无意识的预设而伤害他人。
对房琪而言,道歉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持续觉察自己的思维惯性;对我们每个人而言,这也是一次反思的机会:我们是否也在用模糊的概念,和不必要的、有歧义的联系,做出武断的判断?
我们不应该被表象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现象还原的能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让头脑中的每一个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都经得起推敲,从而提升我们的情商,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来源:柯子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