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清亮嗓音划破寂静时,连后台的王昆都红了眼眶——这个从天津弄堂里走出来的姑娘,正在创造中国民歌的新传奇。
1980年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21岁的远征攥着发烫的麦克风,台下坐着八千名屏息凝神的观众。
当《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清亮嗓音划破寂静时,连后台的王昆都红了眼眶——这个从天津弄堂里走出来的姑娘,正在创造中国民歌的新传奇。
谁都想不到,这个被称作"金嗓子"的姑娘,十年后会抱着发烧的儿子蜷缩在波特兰的廉价公寓里,听着房东催缴房租的砸门声浑身发抖。
更没人料到,这个曾经让全国观众如痴如醉的歌唱家,会在异国他乡的中餐馆后厨洗盘子,手指被消毒水泡得发白。
1959年深秋,这个在药水味里长大的姑娘,四岁就跟着收音机学《绣金匾》,七岁能把整条胡同的叔叔阿姨唱得挪不动脚。邻居王大妈总说:"小远这嗓子,将来准能进中南海给首长唱歌!"
18岁那年,命运真的来敲门了。东方歌舞团来津招生,穿着补丁裤的远征赤脚站在水泥地上,没伴奏没话筒,清唱了整首《珊瑚颂》。
在场的王昆突然站起来:"别考了,明天就跟我回北京!"这个严苛的老艺术家,在远征冒汗的手心里塞了块手帕。
在北京西坝河的筒子楼里,远征的早晨是从五点开始的。寒冬腊月,她裹着军大衣在公共水房练声,把水龙头开到最大掩盖声音。
1980年新星音乐会上,她和朱明瑛同台飙歌,三首歌唱罢,人民大会堂的地毯上落了层瓜子壳——观众听得入神,把手里瓜子都捏碎了。
当远征拖着装满演出服的行李箱推开家门,迎接她的是冷锅冷灶,和丈夫那句"我和孩子要的只是个妈"。那天深夜,三岁的儿子抱着她的金唱片奖杯问:"妈妈,这个能换巧克力吗?"
32岁的远征攥着儿子滚烫的小手,行李箱里装着十盒金嗓子喉宝。演出公司的承诺像泡沫般碎裂后,这个曾经的国家一级演员,在波特兰的华人超市当过收银员,在教堂唱诗班领过救济餐,最窘迫时用演出服给儿子改过冬衣。
"妈妈,我想吃煎饼果子。"儿子这句带着美式腔调的中文,曾让她在地铁站台崩溃大哭。直到遇见那个总来听她唱《茉莉花》的华裔社工,这个倔强的天津姑娘才重新学会微笑。
二婚那天,丈夫在她装奖杯的箱子上贴了张纸条:"这里装着我太太的青春"。
如今的波特兰郊区,总飘着酸菜鱼的香味。69岁的远征每天要接三个越洋电话:北京老团友催她回去教课,洛杉矶的儿子汇报孙子学说话,读设计的女儿嚷着要旗袍参加毕业舞会。
她的微信收藏里,存着上百条老年粉丝的语音:"远征老师,我孙子说您比电视里还年轻!"
去年中秋,她在社区活动中心教华裔孩子唱《南泥湾》,有个广东阿婆突然站起来合唱。
当两代人的歌声在异国夜空交织时,远征想起了王昆的话:"唱歌靠的是一口气、一份真"。这口气,她用了半辈子才真正喘匀。
从弄堂到大会堂,从歌后到主妇,远征用三十年读懂了一个真相:人生最亮的聚光灯,往往照在那些敢于走出光环的人身上。
当她在波特兰的院子里晾晒丈夫的衬衫时,收音机里正放着四十年前的那首《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声依旧清亮,如同那个永不回头的黄金时代。
来源:娱乐白名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