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的演技,被低估十年!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20 05:50 1

摘要:一个看起来并不出众,甚至总是摆脱不了“土”的人,怎么练成了当今内娱的一座“不破金身”?

《棋士》播完,王宝强新赛季又上分了。

“转型成功”,是这次他收获的最多评价。

从“傻根”“许三多”,好像只能本色出演。

到一次次转型,登上百亿票房榜,解锁导演身份……

大家都会说,他值得。

很少有演员能像这样一直获得大众的欣赏,乃至偏爱。

一个看起来并不出众,甚至总是摆脱不了“土”的人,怎么练成了当今内娱的一座“不破金身”?

01

首先,要回到演员王宝强,从“本色演出”说起。

什么是他的本色?

是像乡下的农民,双脚在泥水里浸泡,又在阳光下暴晒,如此往复后,龟裂的皮肤。

走出柔软的泥土,踏上冰冷水泥地,他不挠痒,也不喊疼。

土、纯、憨、傻。

就是《盲井》。

这时的他,未经雕琢,也根本不需要表演。

他自带的乡土性就能完成叙事——

黝黑皮肤、突兀的河北方言、躲闪的眼神。

当然最土的,是他被二叔拎着进了既洗大头也洗小头的洗头店。

跑出来都带着哭腔:

二叔,我变成坏人了。

农民在田里插秧时会自然弯腰,而要让他到花花世界城市里心安理得地躺下,只会不适应。

此时的王宝强,毫无准备地,第一次,也是 唯一一次显露了“本色”

而见过了外面的世界之后,本色自然也要逐渐消失了。

《天下无贼》和《人在囧途》两部。

虽然片中王宝强还是那样的农村人,但他已经开始演了。

傻根敢捧着几万块的辛苦打工钱,当着一大群人的面高喊:

你们谁是贼啊?站出来给俺老乡看看

牛耿不服大瓶牛奶不能上车,竟能在闸口前一口气把一大桶牛奶喝完。

别说是农村人,不管来自哪里的正常人都不会做出这样的事。

此时的王宝强,全仰仗着“扮演本色”,在真实的农村与想象的农村之间反复横跳。

但成绩不会骗人。

凭这几部影片,他被观众记住。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的角色定位逐渐被定型。

《李米的猜想》里,他冒风险运毒只为赚一万块娶同村女孩。

《士兵突击》里,他不知疲倦地做完333个腹部绕杠。

甚至是仅仅出场几分钟的《火龙对决》,他也还是那个只知道挣钱养家,不会反抗的“笨贼”。

△ 《李米的猜想》《士兵突击》《火龙对决》

从小成本制作到港产片合拍,从影院大银幕到电视小屏幕。

一下子,导演们都开始需要这样一个人——

他不会轻易被世俗污染,会露出下眼白表示无辜,会有突兀的方言习惯。

最重要的,他会用绝对的淳朴感化一切罪恶

王宝强式的乡土气息,开始脱离王宝强本人,成为人人都愿意买账的文化符号。

准确来说,观众看到的不是他的本色。

而是正处于社会迅猛发展期的人们一边追逐新潮、先进事物时,一边回头怀念的“淳朴年代”。

紧跟其后的,就是庞大的工业化时代。

《泰囧》《唐探》进一步把王宝强提纯、加工,以前的“真傻”变成了刻意“卖傻”。

再配个比他高一个维度的精英角色(徐峥、刘昊然)来打反差。

一切变得可复制

不管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他们都会看到银幕上的王宝强是个“乡巴佬”。

但他既不来自城市,也不属于农村。

他就像是从城市化工厂流水线推出来,出厂设置为“夸张耍宝”的商品。

02

打造憨厚人设也好,出卖疯癫傻相也好,为什么都只能是王宝强?

说到底,“本色演出”从来都是外界对他的评价。

对于他本人来说。

看了《少林寺》,义无反顾到少林寺学武,为的是有朝一日也能出现在大银幕上。

装疯卖傻也好,扮乡巴佬也好,是电影就行。

电影才是他的动力。

后来,他改头换面,摆脱了故事里拿他逗乐取笑的“精英搭档”。

一人走到聚光灯下,成了《Hello!树先生》里的树、《天注定》里的三儿。

他自信地告诉大家:

“不是我欺骗了世界,是世界真正认识我了”。

王宝强演的角色也能惜字如金,王宝强也能遗世独立,不正眼看人。

尤其是抽烟名场面镜头,当树夹起烟,朝镜头的一瞥,有傲气,同时也有自卑。

后来,不仅是这个镜头被“写进教材”,就连他学习抽烟的故事都成为了江湖传说。

一个原本不抽烟的演员为了演好抽烟,一天抽了六十多根也要继续揣摩动作,不仅如此,他还要观察村口的、田里的人们,加入他们,一起抽烟。

外界当然又会传来新的声音——

王宝强转型成功了。

转型,成了他此时的主命题。

树先生是第一次,三儿是第二次,接着还要有第三次,第四次。

《大闹天竺》如期而至,导演王宝强问世。

但这次的评价,不再是关于成功,而是一片谩骂。

而他却敢于现身向观众道歉,当第一个领金扫帚奖的人。

站在台上的他说:我爱电影,我尊重观众,我尊重电影。

伸手不打笑脸人,这下不会有人质疑,他对电影的感情是假的。

给他时间,给他机会,每隔几年,他都会奉上诚意新作。

《八角笼中》,虽然没能完全展现山区孩童的苦难现实,只是点到为止,但观众还是会说,王宝强终于成为了合格的导演。

《棋士》,虽然剧集在极力摆脱故事设定的争议,想要挖掘人性灰度,但比起这些,更多人还是在讨论“王宝强再次转型成功”、“王宝强值得信任”。

每次转型,都算不上完全的颠覆,作品也有着多或少的瑕疵。

而诚意无假,大家会说:这是宝强嘛。

在观众眼里,他塑造不同的角色,尝试不同的方式来创作,更多的是像一则励志故事——

一个出身底层的人通过努力,变成了一名成功的演员/导演。

就像班里经常考倒数,但从不闯祸的孩子,老师会说他老实,没有坏心眼。

归根结底,大家都认为他是无害的。

此时,王宝强的银幕形象和他的真实形象就已融为了一体

银幕内外,他都足够真诚,足够讨人欢心。

于是,他成为了农村底层人渴望通过奋斗成为的榜样。

同时,他也满足了城市人对底层群体的美好想象。

王宝强从乡土农村再次提纯、固化,变成了“诚实、奋斗的底层代言人”。

而如果有一天。

这个考倒数的孩子,渐渐从考及格,变成了考80,到最后接近满分。

迎接他的当然就是老师的表扬。

大家会对他有亲切感,会一直自觉地保护他。

而事实上,这是在保护那套经典的叙事——

草根逆袭。

03

然而通常,草根逆袭的叙事只存在于故事里。

在现实中,逆袭成功不是故事的结局。

大家的心里或多或少都会默认还有下集:塌房。

但宝强怎么会塌房呢?

如果在网络上搜索对王宝强的评价,能称得上负面的消息寥寥无几。

除了当年抢了里约奥运会头条的离婚风波。

他面对狠话、威胁,选择沉默,只在声明中反复强调“交给法律”。

再就是《八角笼中》大获成功之后,王宝强深陷的诈骗风波。

而这次,他依然选择“冷处理”。

在花边新闻能比天大的时代,他从没有反击,没有煽情,甚至没有一滴公开的眼泪。

人们看惯了他在银幕上嘻嘻哈哈。

可遇上真的变故,他却只有近乎笨拙的克制,一点也不像娱乐圈里的人。

就算要说他的“污点”,还只有《大闹天竺》。

虽然很容易看出,这部片里处处透露着他的小聪明。

既想圆当孙悟空的梦,又要跟随流行的西游IP,还再度捡起疯癫喜剧的屎尿屁搞笑。

而一旦当小聪明被看穿,他就立马承认错误。

在他身上,大家看不到明星的公关策略,而是又见到了一个“农民”最朴素的应对方式:家丑不外扬,挨打要立正

反观当年金扫帚的另一个“最让人失望导演奖”得主,毕志飞。

一个出道就甩出“北电硕士”、“北大博士”名头的导演。

他的回应,和他的电影一样抽象。

一个自我标榜出身在罗马,一个毫不掩饰愿意当牛马。

对比之下,王宝强的“真实感”才显得珍贵。

因为这份知错就改的真实远比不会犯错的完美人设更牢不可破。

但,这也是王宝强奇怪的地方。

怪就怪在,为什么他总是那么真诚,并且,只要他努力,就会有收获?

在别人身上,这条规律很难应验。

但王宝强,就是这样活成了许多后来人的模板。

就像在他成名之后,家乡村里许多人说,后悔当初没有让自家孩子也去少林寺。

也像如今,横店的群演们会幻想自己将会是下一个王宝强。

但归根结底,大多数人想要复制王宝强,是要让自己的成名之路足够“好看”。

而只有王宝强本人清楚,他的来时路,充满了真实的血与泪。

他的一路走来的轨迹,完美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面貌:

农村到县城,再到城市的三级跳,一直在往上爬。

他的角色形象,又像是社会发展轨迹里一直在被书写的小人物缩影。

要么是被逼到悬崖边,才知道出拳反抗。

要么是坚持内心的本真,不为所动,默默前行。

正如《士兵突击》里,一直瞧不起许三多的七连长高城讲出的一段话:

我认识一个人

他每做一件小事的时候

都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

有一天我一看

好家伙,他抱着的是已经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

而为什么不会再有第二个王宝强出现呢?

因为再让另一个人重走这条路,就会有妥协,会有让步,会有同流合污。

但好在,我们已经有了这个王宝强。

看到他,就仿佛看到了那些幻想里构建出来的形象成真。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王宝强是怎么炼成”的答案是什么。

只是愿不愿意相信,愿不愿意承认的问题。

或许,他只知道自己是草根,却从没想过要在自己身上书写逆袭的故事。

就算出身乡土、底层,也必须当个“干净的泥腿子”——

可以沾染尘土,但绝不能陷入淤泥。

因为,他还要用这双腿,继续向上爬。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三晓荧屏故事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