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备受排挤的保洁小妹竟是首富遗孤,忍辱负重的外卖小哥实则顶级特工;傻白甜觉醒黑化设局手刃反派,女主前世被虐杀重生开启金手指叠满复仇buff;小妈文学、叔嫂文学、契约婚姻、骨科虐恋……
备受排挤的保洁小妹竟是首富遗孤,忍辱负重的外卖小哥实则顶级特工;傻白甜觉醒黑化设局手刃反派,女主前世被虐杀重生开启金手指叠满复仇buff;小妈文学、叔嫂文学、契约婚姻、骨科虐恋……
在微短剧日渐崛起的今天,“爽感至上”依然是诸多微短剧唯一的创作逻辑,7秒定生死+一分钟强反转+持续多巴胺连击,将“爽感”极致释放,却将最近本的剧情合理性忽略,更不会考虑是否能为观众提供情感共鸣、价值意义和生活反思。
当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当人均单日应用时长已突破100分钟;当几乎所有视频平台、制作公司都开始深耕微短剧市场,我们必须开始思考:除了爽感,微短剧还剩下什么?精品化,究竟是微短剧的悖论还是目标?
爽感与价值共振
解码微短剧精品化表达范式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呈现井喷式爆发。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4.4亿元,用户规模突破6亿,成为内容消费不折不扣的新风口、热赛道。
数量爆发的同时,微短剧的品质其实也在提升,粗制滥造再不是微短剧产品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微短剧凭借精良内容强势出圈。当更多高品质的微短剧作品以惊人的播放量站在风暴中央,创作者们愈发意识到,爽感与价值并不矛盾,具有强冲突、高反转的微短剧内容亦可做到
“有意思更有意义”。精品化,已然成为微短剧赛道发展的核心方向。
《家里家外》无疑是探索微短剧创作精品化的典型范本。以20世纪80年代川渝地区为背景,讲述一个普通重组家庭用包容与爱化解矛盾、守护小家的故事。体量上,79集、每集三分钟,正常微短剧篇幅;内容上,没有刻意制造狗血剧情和强烈冲突,讲述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生活故事。但就是这样在众多微短剧题材上并不算出挑的剧集,实现了从内容深耕、情感共鸣、价值引领等多方面的创新突破,探索出了微短剧迈向精品化的创作方向。
全网话题量突破
30亿,短剧历史话题量TOP1,《家里家外》成为微短剧历史上第一个现象及爆款,也见证了微短剧从爽感到情怀的升级蜕变。和《家里家外》一样,短剧《大妈的世界》同样将故事扎根现实,用喜剧糖衣包裹代际冲突解药。通过广场舞江湖的“舞林争霸”,揭示空巢老人情感缺失、保健品骗局等社会议题。大妈们争夺C位火力全开,老年群体在智能手表上组建“夕阳红情报网”,这些看似荒诞的场景,实则是新时代代际鸿沟的另类解法。
短剧出圈,并非必须靠强冲突爽感吸睛,虽然时长体量变小,但和长剧的创作底层逻辑其实一样,扎根现实、源于生活、凸显人文关怀和思考价值,同样可以成为微短剧精品化的创作范式。
用短视频时代的语法重构经典叙事模型,让价值表达搭乘“多巴胺快车”直抵观众心灵,这种“电子榨菜”与“精神正餐”的兼容,或才正是微短剧作为新媒介形态能够健康持续长远的文化密码。
霸总娇妻已成过去式
精品微短剧正在讲好中国故事
曾几何时,霸总娇妻、穿越战神、白切黑逆袭占据着微短剧市场的主流题材。但时间一长,即便是再死忠的用户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和同质化反感,一部微短剧每每追到最后,甚至还会产生几分厌恶,手指一划,几乎一秒便忘了故事讲了些啥。
如今,一味追求爽感却缺乏核心价值的短剧越来越少,微短剧创作更加注重故事内核和核心价值。题材上,年代剧、悬疑剧、科幻剧等更加垂直细分;内容上,微短剧也不再只顾爽感不顾逻辑,更多品质不输长剧的微短内容在海内外传播,成为爆款。
数据来源:ADX短剧版
传媒柯南观察发现,越来越多的高品质微短剧集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融入故事当中,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名片、讲述中国故事。
《一梦枕星河》以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和苏州工业园区三十年发展变迁为背景,以古城保护与更新为主题,讲述苏扇非遗项目传承人朱依然与海归古城保护工程师沈枫的爱情故事。其中,苏绣、宋锦、缂丝、评弹、昆曲等非遗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欢迎,以短剧为载体,对外展示了苏州传统文化名城的魅力。
《逃出大英博物馆》
则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讲述大英博物馆中那些中国文物出逃寻乡认祖归宗的故事。除了主角“中国缠枝纹薄胎玉壶”外,剧中还有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金玉等2000多件文物展示,而短剧的价值不止于此,更借由“文物回家”的故事,展现民族复兴的历程,见证中华儿女守护文化基因的坚定。除此之外,还有寻访陕西美食之旅的《恋恋小食光》;深入湖南益阳清溪村展现乡村魅力的《有种味道叫清溪》;激发观众去往崇礼滑雪热情的《回到崇礼》;返璞归真让很多人因此爱上乡村美食和田园风光的《念哥餐厅》;展示桂林美景风情的治愈系短剧《孤单旅行团》等等。
我们会发现,原来好看的微短剧,不一定非要依靠霸总娇妻的悬浮爽感,快餐式消费与深度思考的界限正在消弭,有意思与有意义在微短剧赛道也并不冲突,更多的精品内容正在深耕借短平快竖屏方式的外衣,用心用情展示城市名片、讲好中国故事。
微短剧未来何去何从?
“快”以抢占先机“慢”以沉淀价值
“微短剧的未来,既需要‘快’,以抢占先机,更需要‘慢,以沉淀价值。”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晖如是说。
“微短剧的‘微’是微言大义的‘微’,‘短’是‘短小精悍’的短。一部好的微短剧可以‘见微知著’,通过‘微言’表达‘大义’。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汪文斌同样对微短剧的微与短做出了深层解读。
与传统电视剧动辄三四个月甚至更长的拍摄周期相比,微短剧的平均创作周期只有60到75天,拍摄周期仅不到一周,这就需要创作者们有更强大的知识储备、更缜密的创作逻辑和更能抓住核心的讲故事能力,让每一帧、每一秒、每一个镜头都能同时承担叙事性、节奏感、情绪化和共情力。
微短剧,需要快,更需要慢。用户日均使用时长突破101分钟的背后,既有观众渴望在每30秒一个反转“多巴胺快车”中获取的即时快感,也有他们期盼在竖屏特写的微表情里窥见时代症候的复杂需求。
在这其中,扎根生活的的题材、引人入胜的情节、立体生动的人物、贴地飞行的台词、新颖有创意的表达缺一不可,而最终的落点,更要有温度、有情怀、有筋骨、有价值。毕竟如今的微短剧,再不单单承载为用户提供“爽感”的职责,随着市场的日益蓬勃,其正从“流量风口”迈向“价值高地”,成为连接千行百业、传递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去年在海外视听类应用收入规模Top100中,中国应用就达20个,微短剧类包揽8席。据不完全统计,微短剧的海外应用已经突破300款,全球累计下载量超过4.7亿次,中国微短剧产品已经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
改编自国内短剧《我的亿万富翁丈夫的双重生活》
也正因如此,微短剧这一新兴的影视形态,如今更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影视产业文化走向海外的新动能和新责任。这个曾被视作“文化快消品”的形态,正在进化成数字时代的“中国故事芯片”,蚀刻出中华文明的基因图谱。站在文化出海的数字甲板上,微短剧正以“中国芯”重写全球化叙事规则。我们期待更多兼具爽感与价值深度的精品微短剧诞生,也期待越来越多的国产微短剧带着展示中国名片的使命走向世界。
来源:内娱影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