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案与混沌少年时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20 11:37 2

摘要:无论是剧还是现实,大多数容易忽略的是,小孩和“悲情男”的外表下,有着完整的,足以影响判决的完整证据链。

今年的高分剧《混沌少年时》,因为少年犯罪案一镜到底的解析,令不少人看完后背脊发寒。

大洋另一边,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宣判,网络上争议四起,被强奸的恐惧与被诬告的恐慌撕裂了舆情。

无论是剧还是现实,大多数容易忽略的是,小孩和“悲情男”的外表下,有着完整的,足以影响判决的完整证据链。

《混沌少年时》里,全家人都不愿意相信,13岁的孩子会犯罪,直到警探拿出来街边监视镜头拍下的来龙去脉。

《混沌少年时》在第一集就给出了答案,这不是悬疑剧,不追求真相,他想询问的是,“为什么杀人”,“谁让13岁孩子变成杀人犯”。

随后几集,镜头去到了学校,又来到了男孩家中,答案渐渐明晰,基础教育与家庭影响,导致男孩对自我认同,以及对女性的看法,让他最终刺出了那几刀。

z时代版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怂恿男孩动刀,是这个认知被扭曲的社会,以及无力引导的家庭。

《混沌少年时》最高潮的一集,来自小男孩与女心理医生的对话。

女心理医生反复询问他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你的男子气概。

即,你的男子气概是否会影响你去接触或认知女性。

说的直白一点,你是否会通过控制、征服,以暴力对待女性来体现自己的男子气概。

通过全剧,我们慢慢发现:

杀人者父亲带儿子去练球时,他对于儿子身上阴柔和柔弱不满;

校园里男孩对于拥有女孩而自得,以及相应的,对于那些无女性搭理的“非自愿单身者”所产生的奚落与鄙视;

甚至在看守所,男性守卫都会惯性地运用男性潜在的暴力,隐晦地冒犯处于阶层上位的女心理咨询师,通过这种方式来平衡他阶层上的落差。

这些都在说明力量、强势,以及对女性的占有,是一个“优秀”男性的标准。

这种从父辈传过来并在青春期发扬光大的对于男性气概的渴望,在这部电影中成了杀人者最终进行杀戮的主要动力。

他无法获得女方的喜爱,即使在她被万人鄙视时,女方也对他不屑一顾,这种对他男性尊严最大程度的侮辱,让他动了杀机。

青春,是一个人经历的第一次战争状态。

当世界轻而易举地将一张白纸般的个体洗脑时,它形成了一种没有预料到的反作用。那些价值观如此美好,以至于青少年对成人世界形成了过高的期待。当他们发现教授他们那些价值观的成人,远不是他们所标榜的洁白无瑕时,一种被欺骗的愤怒,成为必然的衍生品。

暴力理所当然地是这个时间段里的主旋律之一。这种暴力既来源于这些青少年身上残存的动物般的野性,也来自于这个社会秩序或者说社会规训体系,它们本质也是暴力性的。

成长,本质上就是两种暴力之间的对话和征服。其中肉体冲撞是暴力的外化,心理上的驯服,是暴力的软形式,而规则就是暴力冲突成果的固化。他们不停地与之对抗,同时也不停地与之媾和。

他们在这种冲撞中不停地自我确认,也在不停地幻灭。

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里,也是各种冲撞后,幻灭的体现。

青春期留下的对女性以及婚姻的看法,可能最终导致案件发生。从一些媒体透露的信息来看,至今,男方家属都不认为犯了罪。

现实中,一个女性在这种环境下被强奸,还需要哪些证据才够去告这个男的呢?如果如此多的证据都不够,那大部分强奸犯都可以逃脱了。

由于对女性认知的偏差,对“性同意”的不了解,以为强奸未婚妻不应该有事,男方才会有后续那么多操作,留下那么多证据。

陌生关系的强奸犯,早跑没影了,哪有这么多证据?只要你不强制他人,大概率上,根本不用担心被诬告去坐牢。

对于网络的舆论,其实,大多不过是对彩礼不爽。

因为有信息显示,部分农村存在一种风气,“生米煮成熟饭可以少给点彩礼”,于是霸王硬上弓就成了恶习。

很多人不明白,这是犯罪。

尊重彼此意愿的结合才是现代婚姻的应有之义。

《危险的熟人》一书引述一位强奸问题的研究者的话说:“只有推动‘性爱是以双方同意、自由选择、意识清醒为基础的互动行为……’的理念,社会才能拥有一个没有强奸阴影的美好氛围。”

从《混沌少年时》到山西大同案,从青少年的成年,我们依然需要在观念上慢慢成长、修正。

13岁的杀人犯与引发争议的强奸犯,不仅是荧屏上、新闻里的一个角色,更如一面时代棱镜,折射着Z世代少年和成年被数据洪流重塑的精神染色体——每则社交媒体跟帖的厌女宣言下,每句煽动性极端言论的点赞中,千万个潜在罪犯的镜像碎片正在像素海中浮沉。

来源:这胖子爱看电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