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折扇一挥,长发一甩,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什么历史、文化、音乐、时事,哪一项都能滔滔不绝。
他曾是无数人心中的“文化男神”。
折扇一挥,长发一甩,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什么历史、文化、音乐、时事,哪一项都能滔滔不绝。
可现在,再提起高晓松,很多人只剩一句话:“他现在怎么样了?”
前不久,他在社交平台晒出一张与曾轶可的合影。照片中,笑容还在,但人瘦了,气势也没了。
长发也不再披肩如瀑,看起来安静、低调,甚至有些落寞。
那些年,他是顶流大V,是“才子”,是文化圈的大佬;而如今,他改了微博名,删了动态,还把简介只留了两个字——“静思”。
看着他的落寞归隐,再想起那些年他曾翻过的车、说过的雷人言论,只觉得——果然,这一天迟早会来。
高晓松,生在北京,长在清华园。
他的家族,堪称“天花板级别”的知识分子世家。
爷爷是清华大学校长,外公创办了深圳大学,母亲是建筑学家。家里藏书无数,院子里住的不是科学家就是大学教授。
可高晓松不喜欢这些。
小时候,他天天混迹在小混混之间,说着俚语、学人打架,还在书包里藏砖头。
表面上吊儿郎当,暗地里却天天去图书馆自习到深夜。
他说他讨厌“臭知识分子”的身份,却怎么也摆脱不了骨子里的聪明和自负。
他成绩很好,高考本想跟着女朋友去浙大,但最后听了母亲一句话——“要是不考清华,就自己养活自己。”
他转身报了清华。可进了清华后,他又“造反”了。
没心思上课,天天玩音乐、写歌词、泡女朋友,最后干脆直接退学。
他说:“当科学家太没劲,弹琴给姑娘听才是正事。”
就这样,他从清华退学,跑去做广告、写歌、组乐队,彻底把自己变成了“文化叛逆者”。
高晓松第一波爆红,是因为音乐。
90年代那波校园民谣,《同桌的你》《白衣飘飘的年代》《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几乎人人会唱。
那是他最风光的时刻,拿奖拿到手软,开演唱会几万人合唱。他也膨胀了,参加采访时一脸不屑,说奖杯当烟灰缸都嫌大。
他很张扬。当别人还在为一场晚会四处求人,他已经开着林肯在北京城兜风,还对着饭桌上的女学生说:“哥养你。”
他拍过电影、开过公司、做过搜狐娱乐总监,后来还跟马云混到了一起。
一时间,风头无两。可就在2011年,42岁的高晓松翻了大车。
他醉驾,撞了四辆车,导致三人受伤,自己也被判了六个月拘役。
更离谱的是,据传他当时拿出了美国护照试图“自救”,结果并没有用。
入狱时他还挺“文艺”,说“坐牢是灵魂沉淀的机会”。
出来后立马开了脱口秀《晓说》,靠一张嘴重回巅峰。可惜,这股风光并没维持太久。
高晓松的感情生活,也是一出接一出的戏。
他的前妻夕又米,是个年轻貌美的女孩,两人恋爱时常常一起出镜,看起来恩爱又和谐。
但没几年,这段婚姻就散了。女方说,高晓松提的离婚,因为觉得婚姻影响了创作。
而高晓松对感情的理解,也确实与常人不同。
他说自己喜欢年轻女孩,因为“世界观没成型,好带”。
这话一出,多少人直呼“油腻”。
2007年,他和比自己小19岁的徐粲金结婚,当时女孩还未成年,两人是在选美比赛上认识的。
高晓松称她“如玉”,自诩为一个“懂教育”的丈夫。可惜,这段婚姻后来也没了结果。
而对待朋友,他也时常显得“高高在上”。
和老狼早年是音乐搭档,关系好到可以互相扶持。可后来高晓松红了,经常拿“你现在是我成就的”这句话怼老狼。
两人一度翻脸,直到他坐牢出来,老狼给他送来十万,两人才破冰。
在爱情和友情上,他的标准都是——“只要我舒服就行。”
可人活着,哪能一直只顾自己舒服?
高晓松真正“从神坛掉下来”,不是因为作品,而是因为他的嘴。
他喜欢在节目里讲历史、谈国家、聊时事,自称“说给没空读书的人听”。
可问题也出在这儿。他说“郑成功是倭寇”,还说“中国处在最虚伪的时代”。
一边拿着中国国籍享受资源,一边吹捧美国、印度、日本。
有次参加直播,《人民日报》请他读书分享,结果他一出场,评论区就炸了,骂声四起,节目被迫中断。
更致命的是,后来官方点名批评,说他“历史虚无主义”。
节目下架、微博改名、图书馆关闭……
他曾说过:“不喜欢我的人,早就不喜欢了。”
是的,曾经捧他的人,现在也转身就走。他成了一个“不能再被信任的人”。
就连他晒出与曾轶可的合照,底下也满是冷嘲热讽。
不是因为他支持曾轶可,而是——大家早已不信他了。
高晓松走到今天,并不是一个“失足青年”的故事。
他有过机会,有过才华,也有无数平台。
可就是因为那份“狂”,那份“我说的都对”,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了深渊。
有人说他是“被时代抛弃的旧人”。但更准确地说,是他自己先走偏了。
如今的他,早已从各大平台消失,微博只剩“静思”两字,既像在沉淀,也像在告别。
人到中年,他或许也意识到:曾经的张扬,终究换不来尊重;曾经的聪明,终究掩不住傲慢。
他想做一个严肃的知识分子,可先要学会“闭嘴”。
现实已经告诉他,不是谁都能一直侃侃而谈、随心所欲。
尤其是当你已经不是观众眼中的“文化代表”时,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结尾:
高晓松这一路走来,确实风光过,也确实荒唐过。
出身好、起点高、才华横溢,却一步步把自己推入争议的漩涡,最后失了名声,淡了影响力。
当年他对着镜头说:“我是聪明人。”现在,却只有一句话更适合:
“聪明,不等于清醒。”
高晓松的故事,是才子,也是反面教材。
风光如他,也挡不住“自作自受”这四个字的到来。
来源:柴sir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