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新90四大花”评选争议将杨紫再次推向风口浪尖。作为手握《香蜜》《长相思》等爆款剧的“古偶女王”,她却因转型乏力、演技争议和资本裹挟陷入“顶流困境”。这场评选背后,不仅是一个演员的成长阵痛,更折射出内娱流量逻辑下演员的生存悖论。
——流量时代的演员困局与行业反思
2025年,“新90四大花”评选争议将杨紫再次推向风口浪尖。作为手握《香蜜》《长相思》等爆款剧的“古偶女王”,她却因转型乏力、演技争议和资本裹挟陷入“顶流困境”。这场评选背后,不仅是一个演员的成长阵痛,更折射出内娱流量逻辑下演员的生存悖论。
杨紫的崛起与困局,皆始于古偶赛道。从《香蜜》到《沉香如屑》,她以甜虐交织的角色收割流量,成为“男顶流试金石”,但也因此被贴上“古偶专业户”标签。近年她尝试转型现实题材(如《猎毒》《承欢记》),却因观众对“邱莹莹式演技”的固化印象和市场对古偶IP的偏爱,难以突破天花板。正如网友所言:“她被困在流量与演技的夹缝里,既丢不掉商业价值,又够不到艺术高度。”
杨紫的演技始终伴随两极评价。《战长沙》中她以灵动演技惊艳观众,但近年作品却频被诟病“瞪眼式爆发”“情绪套路化”。
在《长相思》中,她与小夭的适配度引发争议,观众对比高榕的“空灵气质”,直言“颜值即正义”的行业规则对非浓颜系演员的苛刻。
而《要久久爱》中31岁饰演17岁少女的“强行装嫩”,更暴露了流量演员在年龄与角色适配上的尴尬。
杨紫的困境亦是资本逻辑的缩影。平台将其视为“造星工具”,通过她主演的S+古偶剧批量制造男顶流(如肖战、成毅),却未给予她同等的资源反哺。即便如《生命树》这类转型之作,也因“难寻匹配的男主演”陷入选角僵局——一线男星不愿作配,新人难扛票房,最终沦为资本权衡下的牺牲品。业内人士坦言:“杨紫的商业价值被过度消耗,却未换来真正的行业地位。”
尽管手握多部爆款,杨紫在白玉兰、飞天等主流奖项中始终颗粒无收。这与古偶题材的“先天劣势”密不可分:飞天奖重思想性,白玉兰偏现实主义,而她的代表作多属架空奇幻。反观赵丽颖凭《风吹半夏》提名白玉兰,童瑶以《三十而已》斩获视后,杨紫的转型滞后暴露了流量演员的致命短板——爆款≠口碑,热度≠演技。
资本绑架创作:平台以热搜、撕番、CP营销制造虚假繁荣,演员被迫参与流量游戏,丧失作品话语权。
观众审美的分裂:一边呼吁“演技为王”,一边为“半永久妆容”和“工业糖精”买单,市场导向陷入混沌。
年龄与赛道的冲突:30+女演员在古偶市场逐渐边缘化,但现实题材的稀缺与门槛又将她们挡在转型门外。
杨紫并非孤例。从杨幂的《哈尔滨一九四四》到热巴的《公诉》,顶流们正集体寻求转型。而杨紫的破局关键在于:
选角去标签化:如《猎毒》中颠覆形象饰演缉毒警察,弱化“甜妹”印记;合作实力团队:避开“流量+IP”公式,转向正剧导演与编剧(如孔笙、正午阳光);重塑观众认知:减少综艺曝光,以角色而非热搜维持热度。结语
杨紫的顶流困境,是内娱黄金十年流量狂欢后的必然阵痛。当市场从“唯数据论”转向“内容为王”,演员的生存法则不再局限于热搜榜和番位战。正如网友评论:“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爆款女王’,更是能承载时代情绪的真演员。”或许,这场困局终将催生内娱的觉醒——流量终会退潮,唯有作品与演技永不落幕。
来源:小蚂蚁的影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