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俪新剧《蛮好的人生》与《乌云之上》接连引发热议,舆论场中“演技真实”与“模式化”的评价两极分化。争议背后,不仅是观众对演员状态的审视,更折射出行业对“真实感”的复杂定义。
孙俪新剧《蛮好的人生》与《乌云之上》接连引发热议,舆论场中“演技真实”与“模式化”的评价两极分化。争议背后,不仅是观众对演员状态的审视,更折射出行业对“真实感”的复杂定义。
在《蛮好的人生》中,孙俪饰演的保险精英胡曼黎因“落水实验”展现的崩溃戏码被赞“教科书级真实”,湿发凌乱、眼神空洞的表演将婚姻背叛的窒息感推向极致。然而,亦有观众认为其表情管理刻意,如瞪眼、梗脖子的习惯性动作削弱了现代职场女性的细腻层次。这种撕裂恰体现了表演审美的代际差异:年轻观众追求外放的戏剧张力,而传统剧迷更看重内敛的“生活流”表达。
孙俪为贴近角色付出颇多:剪短发体验警察生活、学习自由潜水模拟溺水窒息感,这些细节赋予角色真实底色。然而,《蛮好的人生》中保险行业的违规操作情节引发从业者抗议,凸显主创对职业生态的认知偏差。表演的真实性需建立在剧本逻辑的严谨性之上,否则演员的投入反而成为“悬浮感”的放大器。
从《甄嬛传》的巅峰到如今争议,孙俪的困境亦是中年女演员的缩影。观众对其“大女主”形象的固化期待,与演员寻求突破的尝试形成冲突。在《乌云之上》中,她刻意摒弃精致妆容,以疲惫状态诠释刑警的沧桑,却被批“状态不佳”。这种矛盾揭示行业对女性演员的苛刻:既要求她们维持“冻龄”形象,又渴望看到突破舒适区的真实演绎。
孙俪的表演争议,实则是艺术表达与观众情绪需求的错位。当观众渴望在剧中寻找情感共鸣时,过度设计的表演会显得“失真”;而当演员试图用真实状态解构完美人设时,又可能触碰到大众对“女明星”的想象底线。或许正如《蛮好的人生》中胡曼黎的觉醒,真正的演技真实,不在于迎合审美范式,而在于勇敢呈现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来源:强壮的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