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明星自曝“精神分裂”,不堪的背后是没有解决好这件事!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17 00:11 1

摘要:到前阵子新闻爆出,曾经的“国民闺女”43岁的关凌自爆“精神分裂”,并且是因长期被辅导孩子作业折磨而导致。

到前阵子新闻爆出,曾经的“国民闺女”43岁的关凌自爆“精神分裂”,并且是因长期被辅导孩子作业折磨而导致。

她曾经在国民剧《我爱我家》里饰演宋丹丹的女儿“贾圆圆”,因为古灵精怪的性格很遭人喜爱。

她自己都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自己当了妈,会被孩子的教育问题折磨到这个程度。

关凌时常会po出各种自己辅导孩子写作业的画面,并且公开吐槽“不想辅导孩子写作业“。

吐槽完,她又会陷入无限的纠结和无解的死循环里,诸如:

“不辅导他我不放心啊,我看他玩就想催他学习,可他一直学习我就想催他玩会。”

“孩子一不听话我就想揍他,可他太听话了我又心疼他。”

但这还没完,关凌说的另一件事才更让人感到“绝望”——她说自己曾试过寻求一些“自愈”的方法,比如在辅导作业血压飙升后,她半夜11点离家出走,试着让自己放松下来。

她说:“我想哭,但毕竟今天辅导,明天辅导,后天还要辅导。孩子甩也甩不掉,你逃也逃不掉。我们唯有自己扛,我得自愈......”

可自愈过后,第二天各种“灾难”还是会准时上演。

因为问题的源头并不在自己,而在孩子——

“不是磨蹭拖拉,就是作业忘带,就连睡觉、吃饭这种小事也要反复提醒,家里的气氛也变得异常焦灼。”

所以,解铃还需系铃人,孩子什么时候能自律了,爸妈才能真正获得自愈。

说到孩子的自律,之前看到网上一些观点说,孩子自律是伪命题,它自律和人性是对抗的,即便我们大人自己都很难自律,更别说孩子了。

其实并不是!

我也是在看完《自驱型成长》这本书后得到了非常确切的答案:每个孩子都是可以开启“自驱动模式”的。

这本书中讲到了一系列的帮助焦虑、学习障碍的孩子找回自我的方法和背后的原理,两位作者,一位是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另一位则是一家教育公司的创始人,他们分别都有在众多真实孩子和家庭身上得到验证的实战经验。

今天把它分享给大家,希望我们都能保护好孩子“自律萌芽”的那些关键时刻,帮助孩子自驱,最终让我自己获得自由。

01、

自律如何被慢性“猎杀”?

在很多家长眼里,那些自律的孩子,往往拥有很好的自控力,能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主动完成任务,实现自己的目标。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孩子常常被称为“报恩型孩子”,非常罕见。

而本书一开场就给出了一个炸裂的结论:

不是孩子不自律,而是他们的自律,在成长过程中,被逐渐猎杀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还得从孩子的大脑结构说起。

从神经科学上来讲,健康的自我控制感,由执行控制系统、压力反应系统、动机系统和静息状态系统4个部分组成。

第一个,执行控制系统里的前额皮质主要负责自控力,相当于大脑的主帅。

一旦被激活,它将引导孩子去做“更难的事”。比如,打游戏更容易,它会让孩子多做几道题。

但如果学习压力过大,前额皮质也会“掉线”。

此时,压力反应系统中,负责“危险识别”的杏仁核被唤醒。

这时,如果父母还过多的控制,有过高的期待,日复一日的唠叨和催促……会让杏仁核更加敏感。

日积月累下,杏仁核鸠占鹊巢,成为大脑新的主帅。孩子就会摆烂,甚至乱发脾气。

第三个动机系统,负责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是驱动力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慢性压力,只是降低多巴胺浓度。

那么总是被安排、被控制的日常,让学习时的多巴胺常常处于抑制状态。

最后一个,静息状态系统,也就是管理那些“什么都不做”的时刻。

从脑科学来讲,允许孩子无所事事,可以帮大脑恢复活力,更好地处理复杂信息。

但现实是,大人总是用各种安排,塞满孩子本就不多的空闲时光。

孩子忙得像个陀螺,静息状态系统却总被封印。

久而久之,常被闲置,却负责自控的高级脑区逐渐缩小。经常被刺激,却负责危险识别的区域逐渐变大。

孩子不仅仅是自律不起来,连焦虑和抑郁的风险也尾随其后。

02、

1件小事就能“扭转乾坤”

这样看起来,想要孩子自律,可谓障碍重重。

除了早就形成的行为惯性,来自父母的管控,还有考试升学的“军备竞争”,绝非轻而易举就能摆脱的。

但是,两位作者在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研究了几十年后却发现,只要多做1件小事,父母就可以扭转乾坤,帮孩子找回自控的力量。

那就是,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自己做主。

就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案例。

15岁的男孩约拿非常讨厌学习,但更让他懊恼的是,爸爸妈妈总是无时无刻地催促和监督他,让他更加厌恶写作业。

父母对此也是头疼不已。

但是听从本书作者的建议后,他妈妈不再一个劲儿地问:“你今晚还有作业要做吗?”

而是开始说:“今晚你有什么要我帮忙的吗?我想了解一下,以便安排我晚上的时间。”

从此以后,妈妈不再时不时打扰孩子写作业,而是留给孩子更多空间自己安排。

只在孩子需要自己时,才提供援助。

让人意外的是,这个方案实施不久,妈妈竟然收到学校老师的反馈:约拿做作业变得积极主动起来,学习态度也明显转变了。

对于约拿而言,从“父母催着我写”,变成了我“写作业这件事情,我自己说了算。”

而正是这份“自己说了算”的感受,让他找回久违的控制感。

有家长可能会说,如果我放任不管,他就真的什么都不做了,这怎么办好?

其实,如果孩子真的“懒得做”,正是锻炼他的绝佳机会。

不要干涉,任由他去。

为什么这么说呢?

想象一下,当孩子第二天带着“没做完的作业”回到学校,会发生什么呢?

“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和指责”,这种滋味他会喜欢吗?当然不会。

怎么办呢?

他只能改掉拖拉的毛病,抓紧时间做。

这就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自然后果法”。

让孩子直接体验自身行为带来的后果,而后学会自我反思,并承担责任。

当郁闷的孩子习惯了推一下动一下,埋怨道:“妈妈你怎么都不盯着我写作业呢?”

这个时候,我们再补上一句:

“学习是你的事情,以后妈妈只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你自己安排好时间。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到的。”

这份信任,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油然而生更多的责任感。

完美的闭环就形成了。

“现在这件事轮到我自己安排了,我该怎么做?”

哪怕孩子只是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主动性也被成功激活了。

03、

“这事听你的”怎么实施?

也许还有心软的爸妈忍不住:

“我们家孩子还小,他的大脑都没发育完全。我怎么可能让他自己安排?”

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正因为孩子的大脑尚未发育成熟,所以我们才需要放手,给到孩子发展的空间。

因为大脑如何发育,完全取决于它怎么被使用。

“孩子需要先练习作出决定,随后才能掌握怎么做出正确的决定。”

所以,只要是孩子能拿主意的事情,尽管给他选择的自由和权力。

比如,你今天出门穿什么衣服?晚饭吃什么?周末去哪里玩?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

经常对孩子说,“这事听你的”。

每一个让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都会激活大脑的前额皮质,负责控制感的主帅就会日渐成长起来。

压力再次来袭时,孩子有了更多的应对经验,自然能临危不惧,不至于被冲动的杏仁核控制,乱了手脚。

有人可能会说,要是孩子想玩手机呢?我直接说“这事听你的”,然后任由他玩到昏天暗地?

当然不是,父母并不是完全的袖手旁观。

- 而是在孩子能力范围内,不去左右他的决定。比如,放学回家,你想先做哪个作业?

- 预见其中的利弊,并设立好边界。比如,提前和孩子商量好玩手机的时间。

- 为了帮孩子做出更明智的决定,还可以提供给他们更多的信息。

比如清明小长假,你想怎么安排呢,可以给孩子提供多个选项,供他参考。

所以,不妨和孩子共同讨论出他能够支配的事情,列成一份清单,再赋权给他。

在自我意识驱动下的自发行为越多,孩子的自律才越容易被建立起来。

04、

训练自控的小技巧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发现,自控力好像肌肉,使用后会感到疲惫。但经常的心理训练,可以有效恢复它的效能。

所以常练习以下几个小技巧,可以让孩子的大脑更有韧性。

1、目标可视化

如果你想让邋遢的孩子保持书桌整洁,可以在他收拾完毕后,立刻拍张照片,贴在他经常看得见的地方。

神经科学证实,隐形目标的显性化,能触发多巴胺分泌,增强实际行动力。

2、把个人问题,转移到群体原因

有个9岁男孩被怀疑有注意力问题,在做心理咨询时,一直念叨:“我不擅长这个”,“做什么事我都慢吞吞的。”

心理咨询师开解道,是你大脑中的“杏仁核”感受到了威胁,所以让你感受到压力。是杏仁核让你觉得自己不行,而不是你真的不行。很多孩子的杏仁核都像你一样的敏感。

男孩也逐渐放下了紧张感。

在孩子自暴自弃时,我们有必要找到理论依据,让孩子知道,这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生物学的正常规律,帮孩子找回信心。

3、提供备选计划

多和孩子探讨下,“如果你的目标没有达成,你该怎么办?”

让孩子形成这样的思考,如果我干不成……,我还可以那样做……

对备选计划的思考,能加强前额皮质调节杏仁核的能力,让孩子对未知更有掌控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当然了,以上的过程,实践起来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反复练习。

自律的养成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早一天开始,我们的自由就早一天到来,它的到来,也会让整个家庭系统更加健康。

来源:辰东小晨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