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集,胡曼黎见金总,说自己已经超额完成任务,并立军令状,一定会拿下总把保险当割韭菜的魏总。
胡曼黎被开除,乍一看是陈放利用薛晓舟借刀杀人,事实上也是金总默认的结果。
第一集,胡曼黎见金总,说自己已经超额完成任务,并立军令状,一定会拿下总把保险当割韭菜的魏总。
胡曼黎准备离开,金总主动和她扯闲篇。
兴致勃勃的胡曼黎,没有听出金总对她的不满。
且看两人的对话:
金:你也是咱们蓝洋的老人了啊?那你来公司也得有20年了吧?
胡:到今天20年零两个月又28天。
金:你看当初给你卖保险的那些人,今天只要还在业内的,你看人家哪个不是做总监自己发展下线的,唯独你还在一线跑销售。
看似陈述事实,实则表达不满。
在保险行业,有两种常见的发展路径:一是继续在一线跑销售,二是转管理岗,带团队。
金总是在质疑胡曼黎的“发展方向”太另类。
或许有人说,胡曼黎是金牌销售,单打独斗比大团队创造的价值还要高,这个另类是可以接受的。
对金总这个级别的大领导来说,他不太能接受。
根本原因是,让精英带团队,更符合公司的长期利益。
通常来说,团队的可复制性强,带出更多新人,能实现业绩“指数级增长”。此外,团队容易形成组织架构,管理成本低。
金总希望胡曼黎带团队,就是希望用一个胡曼黎发掘更多胡曼黎式的销售精英。
而胡曼黎这种“强个人,弱组织”的发展方向,增长天花板明显,复制性差,公司还要提防胡曼黎跳槽。
担心胡曼黎跳槽,是金总的心病。
陈放能用一张胡曼黎与对家见面的照片,就能撸掉胡曼黎触手可得的保险之星。不是金总智商低,而是他确实相信胡曼黎随时有跳槽的可能。
那张照片,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胡曼黎有个聚宝盆一样的小本本,有它在,她就不愁没饭吃。
陈放做局,锤死胡曼黎帮客户骗保的事实。金总可以惩罚胡曼黎,但却开除她,可见他对胡曼黎的愤怒。
公司想要与员工达成的合作关系是,我给你平台让你乘风破浪,离开平台你可能什么也不是。而胡曼黎与蓝洋达成的合作关系是,离开公司,姐还是女王。
当胡曼黎对金总表忠心后,金总几乎要打明牌来敲打她。
“人在高处想要飞,很正常,但脚永远不能离地。”潜台词是,你是在蓝洋起飞的,你不能背叛蓝洋。
胡曼黎的回应如下:
公司里眼红我的人挺多的。到您这儿打我小报告的人也不少,这我都知道。但我问心无愧啊,因为我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我咬着牙拼着命拼出来的,那对自己拼出来的东西,我怎么都会守住守好,谁都拿不走的。您要是觉得我有变化,那这是有可能的,但有一点我肯定不会变的。我胡曼黎对工作一直都是尽心尽责,全力以赴,这点永远都不会变的。
胡曼黎的表达重点是,我拼出来的成果(如客户资源),谁也抢不走。我爱工作像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样,一百年不动摇。
这没有消除金总的疑心,反而适得其反。
金总接收到的信息是,你是蓝洋培养起来的精英,蓝洋也不能拿走你的客户资源吗?你爱工作,那你爱蓝洋吗?
这就是打工人和大领导之间的区别。大领导看重公司利益,打工人看重个人利益。
可以肯定,即便没有陈放使绊子,胡曼黎也可能会被金总找借口辞掉。
看金总半低头说“那我就放心了”,类似于库布里克凝视的视角,非常让人不安。
他对胡曼黎是一点都不放心。
胡曼黎没有听出金总的潜台词,不是因为她傻,更可能是因为她秉性纯良。
她与金总不是纯粹的上下级关系,也有知遇之恩。胡曼黎见对家高管,当然是职场大忌,不过站在她的角度看,对家开的工资高,但金总对我有恩,我胡曼黎不是这种见利忘义之徒。
胡曼黎对王春露说,金总对自己这么好,拿到保险之星就跳槽,这种事她做不出来。
这应该是真心话。
当陈放拿出胡曼黎骗保的证据后,金总决定辞退胡曼黎,胡曼黎还会打情感牌,请求金总再救她一次。
只有性情中人,信赖这份感情的人,才会做出这样的事。
然而,金总是个典型的工具理性主义者,他对胡曼黎的不信任由来已久。剧中提到,“胡曼黎以前做团队,做十多年到经理的位置上不去了”。
从金总和胡曼黎的谈话中推测,这未必是蓝洋不给胡曼黎升职的机会,更可能是胡曼黎的主动选择。
胡曼黎失业,继而被行业封杀两年,陈放是明面上的坏人,金总也难辞其咎。
当胡曼黎被保险行业封杀两年后,她的第一反应是去蓝洋找金总。
薛晓舟告诉她,“行业除名,谁也救不了你。”
或许在这一刻,胡曼黎意识到,金总不会帮她。但凡金总还是庇护她的金总,她当初就不会被蓝洋开除。
从人物角度看,《蛮好的人生》算不得一部精彩的电视剧。
因为剧中角色相对扁平化,概念化。
如胡曼黎是个充满市井气但内心善良的销售精英,薛晓舟是个讲原则不懂变通的职场菜鸟,两人都是善的代表。
其他人则有各种夸张的恶,比如一心一意来搞钱的邱丽苏,塑料同事陈放,当众给薛晓舟难堪的唐玲。
他们的碰撞是两种理性的较量。
马克斯·韦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理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他将理性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可以理解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价值理性则能概括成“为守信念不计后果”。
胡曼黎和薛晓舟更像是价值理性的坚守者,而金总、陈放、邱丽苏等人则是工具理性的代表。事实上,工具理性未必极恶,价值理性未必善。而剧情倾向于讴歌有价值理性的人物角色,把坚持工具理性的人变成恶人。
这削弱了剧作的思想深度。
或许是因为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和扁平化,我们能在剧中看到大量狗血俗套的桥段。
比如胡曼黎拉邱丽苏下水,给丈夫出难题,“我和小三同时落水,你会救谁”。
老天奶,即便胡曼黎赢了又怎样?
像胡曼黎这么精明的女人,怎么会在公共场合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我不是说胡曼黎不应该愤怒,我的意思是胡曼黎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太狗血。她是要靠良好形象吃饭的金牌销售,她丈夫更是体面人。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像是胡曼黎会做的事。
就前六集的观感来看,我更确定,看汪俊的职场剧,一定要降低心理预期。
根本原因是职场剧不是汪俊的拿手好戏,他能不断有戏拍,是因为他靠《家》、《小欢喜》、《小别离》、《玫瑰的故事》这种家庭伦理戏积攒出来的好口碑。
让他拍《如懿传》,就容易露怯——大如的戏霸精神也加重了这部剧的失利。
话说回来,《蛮好的人生》中的职场戏确实很儿戏。比如说,即便金总对胡曼黎心有不满也不应该开除她,毕竟她这种级别的金牌销售,给公司带来的价值远远大于成本,把骗保的事儿压下来,蓝洋的话语权更高,反而更能让胡曼黎对公司感恩戴德,金总竟然没有这样做。
再比如唐玲当众霸凌薛晓舟,心高气傲的落魄富二代,竟然能默默忍受,逻辑在哪里?
我只能理解为这些是戏剧性大于人物的拍法。
为主演看完前六集,为孙俪、胡杏儿她们在这种档次的剧中消磨演艺时光深感惋惜。
来源:尘飞扬说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