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色的海螺》是一部非常古老的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3年拍摄的一部剪纸片,于1964年获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国际电影节卢蒙巴奖。
《金色的海螺》是一部非常古老的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3年拍摄的一部剪纸片,于1964年获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国际电影节卢蒙巴奖。
它是剪纸片,但不是一般的剪纸片——它绝对是一部剪纸艺术片!
它是别具一格的——将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做成动画,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神话故事里的世界,这正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所在。
里面的人物,场景,道具,全部是用剪纸艺术做成的,最特别的是那种镂空的剪纸——那些花和树,那些海浪,真正的国风!
所以一开场就会被震到——云雾缭绕的仙岛,珊瑚深处的海神娘娘宫殿,构图上恢宏大气而仙气飘渺。
珊瑚一水的红色,层叠掩映枝杈间,缝隙清透,好似真真立在流水中。
从云雾中飘来的仙女,光影倒映在珊瑚上,若隐若现,惊艳呀惊艳。
仙女们的服饰经由剪纸艺术的展现,面料质地硬挺,轻纱薄袖又衬出仙女轻盈柔美的身姿,衣服上的花纹一眼望去宛如刺绣,做得非常唯美。
这些中式古典仕女。都被剪得美丽灵动,头发丝都刻画出一绺一绺的纹路——那可是一笔一划,一刀一剪的细致活,绝对的精工细作,得是多么大的工作量,更不要说金属质感的金色头饰相得益彰。
红色的朝阳或夕阳。色彩构建或恢宏或秀丽,让人完全沉浸。
青年渔夫在天光明媚中撒网,力气恰到好处,渔网柔韧轻盈得甩开一片。渔网的网格分明,配合着波光粼粼,明暗色调交织的海面,渔家生活跃然剪纸艺术上。
青年撒网的动作跟跳芭蕾舞似的,向左一翘首,向右一翘首,抬手,撒——每天都重复动作,异常优美,还特好玩。
海螺姑娘在珊瑚岛上天天看到青年打鱼、唱歌,十分爱慕。
自古以来仙人不能通婚,可每每总有神仙思凡来到人间。海螺是海神娘娘的女儿,还是最美的那个,居然也对一个青年渔夫动起了凡心!
可见做神仙未必就是快乐的事,即使有,也是精神层面上的,哪有物欲的花花世界来的快乐啊!早知如此,又何必苦苦修炼几百几千年为了位列仙班呢!
这天,勤劳的青年一条鱼也没有打着,只打到一只金色的海螺——不用说,这是海螺有意让青年把她打捞上来的。
青年把海螺带回家,养在了自家的水缸里。
渔屋里一应器具摆设符合渔郎的生活情况——陶土大缸、轻巧竹篾、木制锅盖、简陋木床、被子的花纹颜色、炊烟袅袅,渔屋里清贫如洗,却整体展现出干净简洁,温暖的小屋氛围。
青年晒网织网,每根线条的错落有致交织,细腻而富有弹性得美感,清晰又流畅的渔网线条,令人惊叹。
第二天,当青年回到家,只见桌上已摆好热腾腾的饭菜,灶上的锅也是热的。
他觉得非常奇怪,是谁做的好事呢?
第三天又是如此。
青年不信自己有这等好事,只以为有人找错了地方,摆错了饭,于是坐在门前等待。周围日光渐暗的光影很有意境。
其实大家都猜到了,那个做饭的人,就是海螺。
海螺姑娘上来就做饭、收拾屋子,代表了传统农家妇女的典型形象。
说起来,海螺姑娘和田螺姑娘差不多,都是自动变身做后勤的,也不知道是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区别只是田螺姑娘没有海神娘娘那样厉害的妈妈。
青年假装出去打鱼,躲在附近观察家中的动静。到了晚饭时分,只见自己屋子的烟囱里升起了炊烟,赶紧去看。
他迅速闯进家门,只见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煮饭——她就是水缸里那只海螺变的。
海螺姑娘应该是代表了古代勤劳热情的女性,示爱非常大胆,直接了当地说:
我喜欢你,想跟你做朋友。想天天和你一起劳动,一起唱歌。
应该是考虑到受众是儿童吧,所以不能确定海螺的感情是很明确的爱情。
“劳动”“不怕受苦受穷”“唱歌”“做个朋友”在两人以后的对话中不断出现,具有60年代鲜明的时代印记——含蓄、真诚的爱情,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颂。
从此,两人成了知心朋友,一起劳动,一起生活。里面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非常细腻。
电影版用一段蒙太奇展现了两人一起劳动(织网、摘花、捕鱼……)的情景。
海螺不是待在木屋里足不出户的小姐,而是青年忠实可靠,并肩劳动的同伴。两个人和谐充实的感情是生活的催化剂。
朝夕相处中,一餐一饭,一舟一网,花花草草树繁茂,处处是海螺姑娘和渔郎欢乐的身影,洋溢着动人的歌声。
两人天天唱歌劳动,你划船来我撒网,鱼也越抓越大,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这一段体现了60年代人民普遍积极向上、干劲十足的精神面貌。
白富美爱上穷小子,那是童话。从双方的角度来讲,单纯,善良的人,没有那么多“沾染了灰”的心计,就可以共度余生。
也可以这么讲,海螺姑娘因为青年对生活乐观,辛勤劳作的一面,而爱上了他。青年呢,因为海螺姑娘美丽动人,对生活打理井井有条,最重要的,是她不嫌贫爱富,而爱上了她。
总之,青年和海螺的爱情观跨越了物质条件和外在标准,抵达了情感最纯粹的本质。
影片里的花和藤条,妆点了画面的活泼,远看剪影透着神韵,近看带着植物的质感。且脉络分明,舒展散发着生命的气息。
头一个月那样过去了,第二个月又这样来了,第二年那样过去了,第三年又这样来了……
拍动画片和看动画片的大人都是有童心的吧,看的饶有兴趣……
明月流云,花床小窗,古香古色的安宁渲染出祥和。
三年了,都分床而睡……牛郎织女似的。
两个人居然没有孕育爱的结晶。
可能因为家里太穷,只有一张单人床被青年睡了,海螺只能睡吊床,跟小龙女似的。
两个人的相处没有缠绵悱恻、卿卿我我的激烈,但是这样的感情真正面对后边"暴风雨"的击打时,却绽放了矢志不渝的宏大伟力,值得思考。
三年后的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象征两人爱情的小红花被娘娘派来的海鸥叼走了,这是海神娘娘终于发现女儿的下落,要她回去。
青年不答应,海螺就给他指了条路。
青年半夜划着小船经历大风大浪来到了仙岛,电影中用气势磅礴的海浪对比渔郎颠簸的小船,用海神娘娘高处威严庞大的面孔对比渔郎远处低小的身影。
自古人神相隔,而破解之道便在于人与自然、与神的抗争,这也是作者极力歌颂的地方。
青年失去海螺姑娘后,不顾生命危险,冒着狂风巨浪,三次闯入仙岛与海神娘娘说理——海浪滔天,电闪雷鸣,青年单身闯海,毫不畏惧。
海神娘娘对青年居然还有三轮考验。
第一轮,送了青年金银财宝、朱门大院。
小破屋变成了朱门大院,奇珍异宝的光芒瞬间让人感到沉甸甸又内蕴光华。
第二轮,海神娘娘甚至让海螺姑娘变得人老珠黄,以此让青年放弃。看得人心里难过。
第三轮,娘娘给了青年成千个美丽的仙女,任他挑选。
但青年的眼里只有那个“勤劳而真心的朋友”,只有海螺才是他的“春天花、夜明月”。无疑,这部电影诠释了劳动人民中朴实真挚的情感,纵有千金亦不换,纵有美色志不移。
青年的勇敢、坚定终于打动了娘娘,她同意女儿和他永远生活在一起。
小红花最终随青年一同回到了岸边。
破旧的小屋依然破旧,但爱情的鲜花已经铺满整个封顶。
这样好的电影,这样美丽细致的动画传统,现在没有了。曾经多么辉煌的配音业和动画片,现在也都萧条了,而且艺术精神也剩得很少了。但是一部作品好不好,观众是看得到的,因为那里面有心意,于是,便有了魂。来源:在影视的边缘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