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中被遗忘的名将,第一集就出场,但只有几秒钟的镜头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19 14:03 2

摘要:战国乱世,赵国曾是能跟秦国掰腕子的强国,庞煖就是这辉煌里的一员猛将。

战国乱世,赵国曾是能跟秦国掰腕子的强国,庞煖就是这辉煌里的一员猛将。

他年轻时帮赵国开疆拓土,晚年快八十了还能打得燕国满地找牙。

可惜,赵国从巅峰跌到谷底,庞煖空有一身本事,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走向灭亡。

他的故事,就像赵国的一面镜子,映出乱世的无情。

战国中期,赵国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压得周边小国喘不过气。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赵武灵王。

他推了个“胡服骑射”的新政策,逼着赵国人脱下宽袍大袖,换上胡人的紧身衣,学着骑马射箭。

赵国军队从此跟开了挂似的,战斗力蹭蹭往上涨。

庞煖就是这时候崭露头角的将领,带着兵四处征战,立下了一堆功劳。

那会儿的赵国,野心大得能吞天。

中山国被赵国一口吃下,林胡、楼烦两个游牧部落也被打得服服帖帖。

云中、雁门、代郡这些地方,全插上了赵国的旗子。

赵国还在边境修了座长城,摆明了要跟秦国硬碰硬。

庞煖在这些仗里没少出力,带着兵冲锋陷阵,刀枪底下不知道添了多少新伤疤。

赵国的将士提起他,都说他是个硬骨头,战场上从不含糊。

可庞煖不光会打仗,脑子里还有点不一样的想法。

有一次,赵武灵王拉着几个将领聊军事,大家都说打仗靠的就是拳头硬,城池占得多,敌人就得跪。

庞煖却不这么看。他觉得,真正的厉害,不是靠刀枪杀人,而是让敌人不战就投降。

这种想法,在那个人人喊打喊杀的年代,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赵武灵王听了,点点头,但也没多说什么。

庞煖的点子虽好,可惜没几个人当回事。

他自己也明白,乱世里,刀枪比嘴皮子好使。

赵国风光的时候,庞煖觉得自己这辈子值了。

可好景不长,赵武灵王干了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

他把王位让给了小儿子赵何,自己当了个“主父”,还想把赵国劈成两半,给大儿子赵章一块地。

这事一出,朝堂上炸了锅。

没多久,赵国就乱了套,赵武灵王被困在沙丘宫,活活饿死。

这场“沙丘之变”,把赵国从云端拽到了泥里。

内乱让赵国元气大伤,不少人才收拾包袱走了。

乐毅、剧辛这些名将都跑去了别国,庞煖也收拾行囊,离开了赵国。

他不是那种会钻营的人,沙丘之变的乱局让他心灰意冷。

加上自己的军事想法没人搭理,他索性找了个清静地方,跟着黄老学派的鹖冠子修道去了。

这一修,就是四十多年,史书上再没提过他的名字。

那几十年的赵国,像个病秧子,越来越虚弱。

秦国趁机步步紧逼,赵国的地盘一点点被啃掉。

庞煖隐居的时候,赵国换了好几任国君,赵惠文王、赵孝成王,一个接一个应付着秦国的进攻。

赵国还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撑场面,可人才越来越少,国家眼看着要撑不住了。

庞煖在山林里,听着外头的风风雨雨,心里不知是个什么滋味。

晚年复出与抗争

到了赵悼襄王的时候,赵国已经到了悬崖边上。

廉颇被赶走,李牧独木难支,赵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有人提起了庞煖,说这位老将当年可是赵武灵王手下的猛人。

赵王一听,赶紧派人去请。

庞煖那会儿快八十岁了,头发白了,背也驼了,可眼神还是那么犀利。

他跟赵王聊了半天,发现俩人想法挺合拍,索性抖擞精神,接下了赵国军事统帅的担子。

庞煖刚上任,燕国就来找麻烦。

燕国的大将剧辛,是庞煖当年的老熟人,沙丘之变后跑去了燕国。

这老家伙觉得庞煖年纪大了,脑子估计也不好使,带着燕军杀过来,想捡个便宜。

结果,庞煖在战场上一点没含糊,排兵布阵滴水不漏。

燕军被打得抱头鼠窜,剧辛自己也丢了命,两万燕兵全军覆没。

赵国的将士看傻了眼,谁也没想到,这位快八十的老头还能这么猛。

燕赵之战刚消停,秦国又开始磨刀霍霍。

东方五国没办法,凑到一块儿搞了个“合纵”,想抱团抗秦。

楚国的春申君当总联络人,庞煖被推出来当主将之一。

五国联军气势汹汹,硬是杀进了秦国的函谷关,离咸阳只有几十里地。

可惜,秦国那边有吕不韦坐镇,硬是用计把联军打散了。

庞煖带着残兵败将退回赵国,心里憋着一口气,可年纪摆在那儿,他知道自己没多少时间了。

退隐与赵国终局

合纵失败后,庞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他看着赵国被秦国压得喘不过气,李牧还在边境死守,可大势已去。

庞煖没再上战场,选择了退隐。

他隐居的地方,没人知道,只知道从那以后,史书上再没他的影子。

赵国又撑了几年,最终被秦国吞并,邯郸的宫墙变成了废墟。

庞煖这一生,赶上了赵国的好时候,也见证了它的末路。

他年轻时帮赵国打下半壁江山,晚年复出又给了赵国最后一抹亮色。

可不管他怎么折腾,秦国的铁蹄还是碾碎了一切。

他那套“不战而胜”的想法,终究没能在乱世里开花结果。

庞煖走了,赵国的故事也翻了篇,留下的,只有战国末年的满地狼藉。

来源:牧白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