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一个人看的15部小众电影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9 12:10 1

摘要:好电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之一。一想到大量震古烁今的文艺作品都可以免费欣赏,我就觉得活着特别有劲儿。

这几年看了二三百部影视作品。挑了15部我觉得特别好的,希望和你们一起精神共振。

好电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之一。一想到大量震古烁今的文艺作品都可以免费欣赏,我就觉得活着特别有劲儿。

身弱的人,尤其该看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低质的文化垃圾看多了会觉得身心淤堵,长期浸泡其中,对五脏六腑都是打击。

而好的文艺作品能让人气血通畅,精神舒展,带来长久的回味。

《秦颂》(1996,中国)

审美价值很高的一部电影,每一个画面都是享受。那种古琴一咏一叹、深宫里的人物语调缓慢、娓娓道来的场景特别吸引我,一下就把我带到某种平静的深渊里去。

春秋战国的故事好像都还带着一点远古时代的庄严和残忍。

《和你在一起》(2003,中国)

我可能永远也没有办法讨厌陈凯歌了。就凭他拍出过这么朴实有质感的作品。

故事结构也精巧,配乐更是好听。那片子里有我喜欢的三种人:心无旁骛的少年,别扭的知识分子和天真娇憨的美丽女人。

而且结局温暖人心,最后“所有善的东西都融合到了一起”。

《火腿,火腿》(1992,西班牙)

太拉美了,太拉美了。

影片里的所有人都活在炙热的充满狂想的青春期里。里面有太多关于性的毫不掩饰的明示,但却让人感觉不到淫秽,好像只是在展现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热烈情欲——我感觉没有太被“文明”压抑过的情欲就是这样。

佩佩罗佩太美了。这才是风情万种的女人,让人情不自禁为她痴狂。

最后这个死的死,疯的疯,乱伦的乱伦的结局,也有点红楼梦的味道了。看了这样一部电影,真是涤荡心灵,终于有人拍点真诚的东西了。

《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1995,美国)

这个纪录片我看了两遍,每次看完后感觉无比平静,又充满力量。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的那种力量。林璎是美籍华裔建筑师,在海外的名声大概跟她姑姑在国内的名气差不多。

她姑姑叫林徽因。

拍得真好。林璎用她强烈而清晰的洞见,去设计一件又一件作品:越战纪念碑。公民权利纪念碑。耶鲁大学的“妇女桌”。非洲艺术博物馆。
每一件作品都让人感到一种朴素的美,和深刻浪漫的表达。

林璎的相貌不出众,但看到最后,我觉得一件普通的黑色夹克穿在她身上,也显得那么轻盈美丽。我好久没有过这种因为人格魅力而盲目地觉得这个人好看的冲动了。

《算命》(2009,中国)

这是徐童“游民三部曲”纪录片里最好看的一部。

导演徐童从中国传媒毕业以后,提着机器搬到燕郊住,拍下了厉百程这个江湖算命先生的颠沛流离、人情世故。

我一气呵成地看完了这两个多小时,一点也没觉得长。

里面有个我印象很深的片段,厉百程给导演介绍自己的朋友,一个燕郊的乞丐。导演跟拍了这乞丐一天,觉得乞丐这日子也太苦了,底层中的底层,衣食住行的每一步都好难。

他忍不住问厉百程,这些人活着一点乐趣都没有,为什么还要活着呢?

厉百程又觉得好气又觉得好笑:活着没乐趣就不活了啊?你这话说得也……太无情了。

这让我想起来初中学的一篇课文,周国平写的《落难的王子》。别人问王子从前锦衣玉食,如今是怎么受得了落难这份苦的。王子说了一个很朴素的道理:不管是谁有了难,都是得受着。跟坚不坚强没啥关系。就是受着而已。

这个“受着”里,有着中国人最基本的对生命的尊重——就算活着一点“好处”都没有了,也还是应该活着。因为能活着就已经是好事。

里面有个女性角色很有意思,唐小雁。她本来是来找厉百程算命的顾客,也是颠沛流离的苦命人。但她命苦心不苦,是很支棱的东北女人,风风火火的。我在豆瓣看影评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大家对她的印象都很深,而且喜欢她。生命力强劲的人就是令人佩服喜爱。

我后来才知道,她和导演徐童结婚了。完全合理。他俩是一路人,心思都比较正常和干净。但媒体把这事儿写得很恶心,什么名导演救风尘、凤凰攀高枝。太土了。一想到大量媒体从业者这么土我心里就堵得慌。

《东京物语》(1953,日本)

让我超级惊喜的一部作品。平实冲淡,娓娓道来,所有的对话都很凝练,斟酌的用词下是无法直抒胸臆的汹涌感情。东亚到了极致。

里面纪子这个角色太美好了,是想要不自觉地去靠拢的那种人。她好美丽。践行着一些力所能及的善良。很陶渊明。一切让人心生美好、又不那么远在天边的温醇逍遥,我认为都是陶渊明式的。

《榴莲飘飘》(2000,中国)

学戏曲出身的阿燕,在下岗浪潮席卷的萧条东北老家找不到工作,不得已来到南方旺角做妓女赚快钱。

秦海璐好会演。在香港做妓女和回老家过日子,完全不是一个状态——她在湿热的南风天里自由自在,穿着薄纱裙子,背个小双肩包,一双高跟鞋慢悠悠哒哒哒地走,在床上吃盒饭,自己赚钱自己花,还能攒下不少,看起来是对生活有一定掌控感。

但是回到东北,感觉生活一下沉重了,生计、家庭关系、人情世故、青春创伤什么的一下全涌上来包围住她,让人有点喘不过来气。

《巴黎夜旅人》(2022,法国)

我想象中80年代的巴黎就是这个样子的。如梦似幻,有种朦朦胧胧的美。

Charlotte Gainsbourg真的好漂亮,她这种清秀挂的美女年轻的时候是水灵灵的惊艳,老了以后脸上会有点挂不住肉,显老态,有点像《欲望都市》里的Carrie老了以后的样子。

但一笑,肉往上一提,整张脸又被点亮了。

她在剧中是个很好的妈妈,很感性很温柔甚至有点惹孩子们怜爱的妈妈。所以她的女儿会抱住她安慰道:我的小妈妈。她的儿子也会像载女朋友一样骑摩托载着她,她在后面环住儿子的腰,笑得很纯真。

我觉得能在孩子眼中保持女性魅力的妈妈,都很难得,也很美好。

《上一当》(1992,中国)

挺有意思的一个北京片子。跟《不见不散》《甲方乙方》《大腕儿》是一个年代的作品。

喜欢葛优身上那个悠闲和举重若轻的劲儿。当老师,胳膊下面夹着本书就来上课了。进教室第一句话:孩儿们,你们好。

孩子们给他过生日的时候,他一高兴就站起来边张开双臂跳舞,边唱《大海航行靠舵手》。

《宇宙探索编辑部》(2023,中国)

这个电影我看了三四遍。非常非常符合我的口味。太好看太幽默了。

感觉每一个剧情里的巧思我好像都能捕捉到,笑得停不下来。看到石狮子身上落满麻雀的那一幕,也会感觉到浑身酥麻的浪漫。

这是一部我也概括不出来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的故事。唐志军坚信有外星人,从二十多岁追逐到五十多岁,哪里有外星人的新闻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辨别蛛丝马迹的真伪。豆瓣里有很多解读,更倾向于认为他是由于不想面对丧女之痛,于是沉浸在外星人的研究中,逃避现实。

但我觉得也并不全是,他应该自己本身就是想钻到这个坑里的。当一个人决定沉溺于某一门学问,就会搜集所有信息,关心最新进展,推敲所有蛛丝马迹,直到自己投入的时间精力成为一笔巨大的沉没成本,于是整个人不得不更加全身心地沉没下去——也是一种所谓的“热爱”。

不然漫长的一生该怎么打发啊?有个值得沉溺的东西是幸福的,值得守住的,休问意义的。

顶着锅盖的孙一通和开炫彩碰碰车的大胡子简直是玄学本身。真的太幽默了。

《伯纳黛特,你去了哪儿?》(2019,美国)

我是先看的同名小说。去年和老朋友在深圳见面的时候,她很真诚地给我带了一些她看过的、想要跟我分享的好书。她从包里把书拿出来送给我的时候,我真的有点惭愧——我好像这两年已经有点放弃这种和别人的精神交流了。准备的礼物都是香水之类的市场通货。

总之,小说很流畅好读,翻拍的电影也挺还原的。

伯纳黛特是一位建筑师。我好嫉妒她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做出的那么突出的成就,把自己的思考和情感融到建筑里面——我这辈子还有机会在工作中体验这种成就感吗?如果有的话,在哪个领域呢?

《青木瓜之味》(1993,越南)

我在前年的夏天看了这部越南电影,感觉像是坐在亚热带闷热又潮湿的芭蕉叶下,喝了一杯爽口的气泡水。非常清新。

是一个有点东方禅意的故事,小梅用自己的方式求得了人生的圆满。

小梅自小就在大户人家做帮佣,摘木瓜,做饭,擦地,对少爷请来家里玩的朋友一见钟情,换上自己最整洁美丽的红布衫,然后很隆重地端着盘子去上菜,为了跟他坚定地对视一眼——再没有多余的妄想了,只是想看一眼喜欢的人,然后转身回去过自己的生活。

长大后的梅,阴差阳错又顺其自然地嫁给了年少时喜欢的这个人。他待她看起来也是很好的。慢慢地教她读书写字,在她头低得太狠的时候用手背轻扶一下她的脸颊。很耐心温柔。

我看完以后觉得心里很安静。

《伦敦一家人》(2016,英国)

这部动画电影我也是听说好久了。果然平淡温馨。

就是很写实的幸福人家的生活。Ethel和Ernest两个人很温良地珍惜着这段感情,真心想把生活过好。

这部动画电影里的导演,正是戏中这对夫妻的儿子,他把爸爸妈妈的一生画成了插画。这就是艺术最重要的价值:让美好的东西不朽。

《生活多美好》(1946,美国)

一部可以感受到上世纪余晖的电影。

先不说故事情节怎么样,就是里面的人物状态,都是现在的演员演不出来的——精气神太足了。每个人都很情绪高亢地眉飞色舞——人类在还没有社交媒体污染、心意单纯地自然生活、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时,就是这样的吗?

影片一直到结尾才达到高潮。不得不说脑洞很有意思,老天使耍了个戏法,让心灰意冷、试图自寻短见的乔治看到了自己的存在对周围人有多么重要,多么有意义。乔治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又重新拥有了去对抗生活的勇气,他在大街上奔跑起来,向每个人大喊圣诞快乐。

回到家,他的好女人玛丽已经以优秀的组织沟通能力,筹到了八方支援的善款。大家争抢着对乔治的需求一呼百应的时候,也是让人眼眶最潮湿的时刻。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几个这样的瞬间。

《她的房间》·刘小样采访


我强烈推荐这个张越对刘小样的采访。这是2024年最触动我的一个节目。

张越20年前就在黄土高原的农村就采访过她,她那时候还是一个有精神很痛苦的女性。给电视台写了一封信,说自己身在贫瘠的农村,内心却向往文化,向往书里描述的那种庄严和美好,感觉和周围的生活格格不入。

张越问她,为什么不能安于自己的农村生活呢?

她摇摇头说出了一句名言:我宁可痛苦,不要麻木。

据说这话在互联网火了十几年。其实向往美好的人很多,但看着眼前荆棘,态度却如此坚定明确的人并不多——刘小样说了,她愿意接受痛苦。不像很多企图绕过痛苦的人一样,总是说些云里雾里暧昧不明的话。

现在20年过去了,张越又来采访她,看看她过得怎么样。

她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一直爱着知识、文艺和花朵,而且创造了幸福的家——她家如果没有她,不会这么和谐美好的。家里不会有这么多美丽的花和情趣。氛围不会这么舒展自由。在大城市定居的儿子女儿不会一得空就往家跑。

她甚至保留着少女的娇羞,说着说着话总会幸福地笑起来。

她没有拿喜欢文艺这件事去卖弄/变现/自命不凡,只是用自己的爱好,给自己和身边人创造出了一种温醇的逍遥。可以说是当代陶渊明了。

我因为看到了这样美好的东西,所以也心生了许多美好。

这是一个心思纯洁、忠于自己的故事。

来源:莱山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