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脚文化”开始在青少年中流行,许多家长却一无所知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19 12:00 1

摘要:近些年来,手机等移动平台的普及,“刷手机”“短视频”成为了现代人的日常。

文|轻岛

编辑|洲洲影视娱评

“您知道慢脚文化吗?”

想必第一次被问及的人,都会深表疑惑。

慢脚文化是什么?一种新的运动方式吗?

实则并不然。

“慢脚文化”并非什么体育运动,而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统称。

这类文化不仅没有益处,更是被批为“害人不浅”!

早孕崇拜、幼态擦边、黑帮模拟、自残自害。

他们用“放纵”,来强调自我。

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预言:

“每个时代都有其堕落的方式。”

如此,我们不禁要问:

那些在镜头前表演自残的00后,是否正在用身体书写新时代的《恶之花》?

所谓“慢脚文化”,是短视频平台扩张的产物。

近些年来,手机等移动平台的普及,“刷手机”“短视频”成为了现代人的日常。

在庞大的用户群体中,广大的未成年人同样身在其中。

而得益于简单、直接的视频制作方式,一些未成年人制作的“浮夸”“黑色”的视频,开始在平台上流传开来。

起初,这些视频还是一些跳舞、日常、自拍等的合辑。

过分一些的,便是诸如“社会摇”等,登不得大雅之堂的节奏舞步。

社会摇

有未成年人装作水母,配上一段“EMO”文学(忧郁情绪的文字),躺在脏水沟里;

有在校学生蹲在厕所,集体在一起或站或躺,全然不顾周围是否干净。

如此“脏污不堪”的视频,却成为抓人眼球的“热门作品”。

相关作品的截图1

为了遏制这种不正之风,在有关部门的督促下,平台建立起严格的制度。

但它却如顽疾一般,不仅生根发芽,更是演变出了许多“文化恶果”。

有一些未成年人,为了追求潮流,不惜破坏自己的身体。

在眼球上写字、晒自残伤口等视频,开始流行于“慢脚文化”群体中。

另有一些人,则将视角转向更肮脏的方向。

相关视频截图

渐渐地,一些未成年人擦边视频,开始出现在互联网平台上。

有的人,穿着自制的“试卷”“奖状”服装,露出校服、展现曲线

有的人,捧着夸张的“孕肚”,分明是“05后”甚至更小的年龄,却自豪成为“预备妈妈”。

相关作品视频截图

甚至还有的人,做上了“擦边”的生意。

所谓“定制照片”“手写祝福”,更是十分猖獗!

光是近段时间,官媒爆料的就不下少数。

相关报道

如此种种行径,不由得让大众质疑?

“慢脚文化”究竟如何产生的?

正如俗话所说:

“一个巴掌拍不响!”

任何复杂文化产生的过程,都离不开不同原因的共同作用。

“慢脚文化”,亦是如此。

相关作品

从内因的角度,“慢脚文化”起源于青春期儿童,对世界与自身的认识。

随着身心的发展,他们出现了对情感与欲望的探索。

由于生理与心理变化的差距,使得他们的情感更加敏感。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青春期的孩童都呈现“易怒”“急躁”“逆反”等性格特点。

他们对生活、自身的抗拒,也成为了“慢脚文化”产生的内驱力。

在没有得到合理释放途径时,他们就会选择通过各种视频,宣泄自己的情感。

而从外因的角度,“慢脚文化”的诞生,则是多种多样。

一方面,是相关算法的推动。

在平台算法中,越是抓人眼球的视频,越获得曝光与推送。

这类视频的成功,更在无形中,为未成年人模仿者提供了动力:

“他们都能火,为什么我不行?”

简易的大数据推送流程模型

另一方面,“慢脚文化”的泛滥,与家庭、学校的失位有很大关系。

正所谓: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与教师则是最重要的角色。

“慢脚文化”里,呈现出两种极端;

孩子与父母的隔阂

另一部分未成年人,则是处于高压的环境下。

敏感的情绪得不到照顾、迷茫的心思被学习强压。

这样一来,反而加剧了儿童逆反的烈度,催生出虚假的“追寻自由”。

长时间地对抗下,也极易促使孩子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危及孩子生命安全!

那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能杜绝“慢脚文化”的蔓延呢?

正如前面所言,想要彻底杜绝“慢脚文化”,绝非一味的简单服从。

而是全社会层面的协同推进。

一方面,作为传播平台,各类平台要加强未成年人管控。

虽然现在各大软件,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未成年人模式”。

加强对“未成年人模式”的建设,从传播途径上,给予“慢脚文化”迎头痛击。

各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

另一方面,“慢脚文化”产生的根源,则需要家校一起的“携手同行”。

作为教师与学校,我们要关注的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心理与精神的需求,一样要满足学生。

在学生课余活动之外,可以增添许多实践类科目。

用丰富有趣的“亲手操作”,代替空虚恶劣的“慢脚拍摄”。

学生实践课程

而作为父母,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要更加谨慎。

在督促孩子学习成长的之余,也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心理问题。

将极端的“殴打”“辱骂”,化解成“谈话”“交流”

将直接的“你必须听我的”,变为“我们或许可以这样”

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尊重”,他才能更加“尊重”自己的家庭与生命。

除此之外,全社会要建立起对未成年人的引导。

帮助未成年人,建立起一套正确的情感观念,杜绝污秽。

不正之风不是一日而生的,清理这些盘踞的顽疾,也绝非一日之功。

我们或许该记住:青春期的躁动从来不是原罪!

就像野火焚烧后的焦土下,永远蛰伏着新芽的力量。

他们扭曲的身体下,何尝不是潜藏着对未来的迷茫?

让“否定”变成“引导”,让“苛责”变成“希望”。

或许,只有让躁动的灵魂,行至光明的出口。

“慢脚病毒”的特效疫苗,才真正出现。

我希望终有一天,未来的孩子们能拜托人生的迷茫。

在光明中踏上新的征程!

部分参考资料

深圳新闻网:3元一条视频?警惕未成年人涉足软色情“举牌”现象

中华网:“14岁抽烟,15岁怀孕!”比短视频更可怕的慢脚文化已经盯上孩子

央视新闻:“慢脚文化”侵蚀未成年人价值观

法制日报:“慢脚文化”侵蚀未成年人价值观 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建议:加强监管彻底清理低俗短视频

百度百科

微博

图片源自网络

来源:麒麟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