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删改再次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在上周末上映的电影中,王小帅执导的《地久天长》被指出与此前在柏林电影节上公映的版本并不一致。而另一部讲述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Freddie Murcury)生平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也遭遇了四分钟左右的删减。
《地久天长》与《波西米亚狂想曲》都遭遇了这样的问题
电影删改再次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在上周末上映的电影中,王小帅执导的《地久天长》被指出与此前在柏林电影节上公映的版本并不一致。而另一部讲述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Freddie Murcury)生平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也遭遇了四分钟左右的删减。
中国的文化审查制度素来严苛。尤其在电影领域,它涉及到剧本梗概备案,到公映许可证发放等一系列环节,所以中国观众长期以来都无法在大银幕上看到和全球大部分国家同样的电影内容。观影需求无法满足的条件下,才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盗版内容市场,其中又以不久前被关闭的资源站胖鸟电影最为典型。
《地久天长》和《波西米亚狂想曲》看似是一个更折衷的方案。通过部分调整电影内容,让他们得以在大银幕上映,从而避免了盗版内容合情但不合法的尴尬。然而,这种表面上双赢的方案,却让观众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另一种两难境地。
如果选择去看,那么观众所面对的是一部不那么完整,甚至是表意被扭曲了的电影。
《地久天长》讲述了在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下,一户人家失去了他们的独生子。在那之后的数十年当中,他们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之中。在柏林版本中,电影有几场剧情对于计划生育和 1990 年代末的下岗潮进行了更为严厉的批判,然而这些剧情在公映版本中全部被删去。
许多观众在观影后都有这样的感受,即公映版本中确实存在不少情节前后对应不上的问题。而目前豆瓣许多差评都认为公映版本缺乏对于现实的批判力度,从结果上来看,也与片方删去部分素材有关。
《波西米亚狂想曲》也同理。原片中展现了大量莫库里同性恋和艾滋病身份的故事,而这些片段均被删除。部分皇后乐队的粉丝认为,这是对莫库里本人的不尊重。在莫库里生前,曾多次表达对 LGBT 和艾滋病患者权益的关切。
在某种程度上,被如此删改过后的电影显然与创作者在定剪时的理念并不完全一致。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的观众,如果拿画打个比方的话,有如观看赝品——即使仿制技术再高超,也并非有真迹所能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然而,选择不去看这部电影,也未必是最好的结果。在许多表示不在乎删改的声音中,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像是《地久天长》这样关注现实题材又更偏向于艺术表达的电影能够上映就是一种进步。部分影评人将这部电影和张艺谋的《活着》做类比,而后者从未在大陆正式上映过。
此外,也有人认为,去观看公映版本的《地久天长》也是在表达对于这类电影的支持。在部分产业化了的电影行业中,王小帅就曾经因为自己的电影得不到观众的票房而感到气馁。如果《地久天长》此次能够在票房上取得成功,或许会激励更多投资人和电影人选择关注中国的现实题材。
当然,也有不少观众纯粹就是王小帅或者皇后乐队的粉丝。他们可能在意删减问题,也可能不在意,但最终出于对偶像的支持,他们总是会选择走进电影院。
在一个健康的电影产业环境中,决定是否看一部电影,观众唯一需要考量的就是自己是不是对这部电影感兴趣,而无需顾虑单位包场的压力,或者担忧自己观影是否意味着向审查制度妥协。然而,对于当下的中国电影观众来说,看电影这件事情却显然并没有那么纯粹。
这样的两难选择,既非制片方的错误,也非消费者的错误——终极问题在于审查制度本身。就好像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反派小丑设下了一个局,要求蝙蝠侠在两个糟糕的选项中做选择一样,与其去讨论两个选项中哪一个是更不坏的选择,不如去抓住那个小丑。
来源:好奇心精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