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甄嬛传》里有个场景,让我笑了又心酸。浣碧那丫头,听说皇帝要来,急忙梳妆打扮,头上插满大红花,比主子甄嬛还要张扬十倍。结果皇帝一进门就说:“怎么这么俗气?”
记得《甄嬛传》里有个场景,让我笑了又心酸。浣碧那丫头,听说皇帝要来,急忙梳妆打扮,头上插满大红花,比主子甄嬛还要张扬十倍。结果皇帝一进门就说:“怎么这么俗气?”
这一幕太扎心了。
浣碧的脸,刷地一下就白了。
其实不只是浣碧这一次。她第一次勾搭皇帝时,抱着荷花突然闯入,装作不知情的样子:“皇上饶恕,奴婢不知皇上在这里...”然后还特意点出自己名字:“浣碧不是有意的。”皇帝虽然认出她是“爱穿绿衫子的浣碧”,但眼神里满是审视。
这些失败的小把戏,看似无关紧要,却成了后来皇帝对果郡王和浣碧“假戏真做”信以为真的重要原因。
想想后来那场荷包风波。果郡王不小心掉出藏有甄嬛小像的荷包,局势危急时浣碧挺身而出,谎称小像是自己的。当时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是甄嬛,可皇帝却选择相信了浣碧的说辞。
为什么?
因为皇帝早就认定浣碧是个有野心的人。
那日浣碧突然闯入,皇帝对甄嬛说的那句“果然是你调改出来的人”,根本不是夸奖。“果然”二字透着深深的怀疑——他在怀疑甄嬛是否在背后支持浣碧勾搭自己。皇帝不是傻子,宫里像余莺儿那样想上位的宫女不知凡几,浣碧这点伎俩太过拙劣。
这就让皇帝形成了一个认知:浣碧确实对自己有想法,而且可能迷恋权势到了疯狂的地步。
所以当浣碧站出来认领小像时,皇帝毫不犹豫接受了这个说法。在他眼里,一个曾经明目张胆勾搭过自己的宫女,对果郡王念念不忘七年也不是不可能。
更有趣的是,当果郡王拒绝这门亲事时,声称自己心有所属、绝非浣碧,皇帝也没多想。他只当是果郡王不愿娶一个曾经想勾搭皇帝的女子为妻。
这才是浣碧那些失败把戏的最大作用——它们让皇帝根本没往甄嬛身上想。
试想,如果浣碧一直本分做人,从不露出对皇权的渴望,那么当果郡王掉出荷包那一刻,皇帝会更容易怀疑甄嬛。但浣碧早已用自己的行为给皇帝种下了暗示:这个丫头,有些不顾身份的野心。
浣碧的那些拙劣表演,反而成了甄嬛和果郡王的完美掩护。
这也让我想到,人生中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有时我们的失败、尴尬和出丑,会在不经意间改变别人对我们的预期,反而在某个关键时刻救了自己。
而浣碧终究是个悲剧人物。一个曾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最后为了保护自己曾经试图取代的主子,付出了生命。
如果让我重看《甄嬛传》,我会更加理解浣碧的选择。她不是心机女,只是一个渴望改变命运却不得其法的可怜人。那头上俗气的大红花,那突兀的闯入,那刻意的卖弄,都是她无力改变命运的绝望挣扎。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世界里,浣碧连做梦的权利都是奢侈的。可她还是梦了,虽然醒来时更加满目疮痍。
谁说不是呢?在命运面前,我们都是浣碧,拙劣地表演着,期待着转机,却往往成全了别人的故事。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