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那么《流浪地球3》的开机则是一场现实与未来的“硬核科技交响曲”。这部尚未开拍便引发全网热议的电影,不仅延续了前作的宏大叙事,更以一系列“国家队”央企的集体站台,诠释了何为“科幻照进现实”。
如果说《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那么《流浪地球3》的开机则是一场现实与未来的“硬核科技交响曲”。这部尚未开拍便引发全网热议的电影,不仅延续了前作的宏大叙事,更以一系列“国家队”央企的集体站台,诠释了何为“科幻照进现实”。
《流浪地球3》开机当天,中核集团、中国铁建、中国能建、徐工集团等一众央企的祝贺文案,堪称“科幻级硬核宣言”:
中核集团喊话:“行星发动机的燃料问题,交给我们!”这一表态直接呼应电影中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的“重核聚变行星发动机”。现实中,中核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核能技术企业,其可控核聚变研发进展为科幻设定提供了科学背书。
中国铁建晒出全球最大盾构机生产基地的局部图,配文“超级地下城可行性方案已发布,行星掘进机就位”。电影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下城”,在现实中由中国铁建的盾构机技术支撑,其研发的“京华号”盾构机直径达16米,已具备挖掘地下空间的核心能力。
徐工集团则用“大兄弟们已准备就绪”的幽默宣言,暗示将为电影提供巨型工程机械支持。此前在《流浪地球2》中,徐工的钢铁巨臂已用于拍摄月球基地场景,将现实工业装备无缝融入科幻美学。
这些央企的“硬核联动”不仅限于口号。中国广核集团的“核能科技是中国科幻最强后盾”、中国能建的“氢能新纪元”等表态,均基于其实际技术突破,将科幻设定锚定于中国科技实力的地基之上。
《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从“依赖西方特效团队”到“本土工业化体系支撑”的转型。而《流浪地球3》更进一步,将这一逻辑推向新高度:
导演郭帆直言:“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是拍摄科幻电影的最大底气。”电影中“行星发动机指挥部”“地下城建设方案”等创意,均源于央企提供的真实技术蓝图。
例如,国投集团参与的“锦屏大设施”(极深地下实验室)和“大光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为电影中的科学装置设计提供了原型参考。徐工集团的机械臂、中国铁建的盾构机等设备直接参与拍摄,不仅降低了特效成本,更以“真实感”打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AI全流程参与:WEi系统开启“赛博制片时代”
《流浪地球3》的硬核科技不仅体现在剧情设定,更渗透至制作流程。剧组引入的专属AI应用WEi,被网友称为“MOSS进组”:
AI助理WEi的“双重人格”:
基于DeepSeek R1大语言模型开发,WEi被赋予了类似电影中AI角色MOSS的“人格特征”,既能整合剧本、世界观设定等内部资料,又能甄别外部科学文献,确保电影设定的科学性与一致性。
从创意到执行的“全流程赋能”:
WEi不仅为剧组提供高效检索、知识管理服务,还可能参与剧本优化、场景设计等环节。这种“戏里戏外AI共生”的模式,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化迈入智能协作新阶段。
“出列”成为《流浪地球3》开机后的核心热词。社交平台上,年轻一代以“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出列的时候了”表达对电影与科技联动的自豪感。中核集团、中国铁建等央企账号的评论区,更成为“硬核科技科普现场”,网友调侃:“建议电影片尾字幕增加‘特别鸣谢:中国智造’!”
中国科幻的终极特效,是现实中的科技崛起。
流浪的不是地球,是中国科技与文化的星辰大海。
来源:吃Bagel的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