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祁连山不仅是中国的 “中华水塔” 和物种基因库,更是连接亚洲生态系统的关键纽带。其独特的冰川、草原、荒漠与绿洲生态系统,具有全球性生态意义。纪录片《祁连山・我们的国家公园》由《祁连》《湿岛》《共生》《守护》《走廊》《家园》6集组成,通过严谨的科学数据和富有诗意
祁连山不仅是中国的 “中华水塔” 和物种基因库,更是连接亚洲生态系统的关键纽带。其独特的冰川、草原、荒漠与绿洲生态系统,具有全球性生态意义。纪录片《祁连山・我们的国家公园》由《祁连》《湿岛》《共生》《守护》《走廊》《家园》6集组成,通过严谨的科学数据和富有诗意的叙事手法,向世界观众展现了这座山脉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安全的重要贡献。该片已入选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 。
以下是导演杜春雷的分享内容。
以敬畏之心,记录生命的维度
当摄影机掠过祁连山巅的皑皑积雪,俯瞰蜿蜒壮丽的河西走廊时,我不禁想起司马迁笔下 “祁连山,天之所以界中国” 的恢宏气象。这座横亘于中国西部的雄伟山脉,不仅是地理分界,更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和文明传承的纽带。在历时三年的拍摄历程中,我们始终怀着敬畏之心,用影像记录这座山脉的生命律动,在冰川、草原、荒漠与绿洲的生态交响中,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
自然之书:科学与诗意的双重叙事
祁连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其冰川融水滋养着河西走廊的千里沃野,又以独特的湿岛效应,在广袤荒漠中开辟出生命的绿洲。在《湿岛》篇章中,李宗省科研团队在海拔 4400 米的冰风雪雨中坚持数据采集,秦翔在透明梦柯冰川的冰洞深处埋设传感器。这些画面背后,是科学家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们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祁连山 80% 的径流源自冰雪冻土带,每一滴水的消长,都关乎 500 万人的生存发展。
△秦翔在野外科考
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建设实践,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东方智慧。相较于黄石公园的“绝对保护”模式,这里创新性地实施“草畜平衡” 和“文化传承人”制度,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的新路径,为发展中国家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范式。
在《共生》篇章中,失去左爪的小黑鹳在家人的鼓励下勇敢展翅;安国庆老人历时十五载编撰《祁连山植物图鉴》,向孩子们传授 “一株草也是地球远祖” 的生态理念。我们努力用镜头捕捉这些细微而坚韧的生命故事 —— 无论是冰川消融的痕迹,还是土壤中菌丝网络的隐秘运作,都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深刻启示。
△失去左爪的小黑鹳
荒野中的人文答案
拍摄《守护》篇章时,在盐池湾无人区追踪雪豹 “苏叶” 的经历令人难忘。当麻醉枪响起的瞬间,整个团队都屏息凝神。乌力吉的疑问:“给它戴上项圈,是它的荣幸,还是我们的?” 引发我们长久的思考。雪豹的野性之美,牧民顿珠才旦与牦牛的相依相伴,志愿者马俊河在沙漠中种下的六万亩梭梭林…… 这些动人画面,共同勾勒出祁连山守护者的群体肖像。他们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共生” 的真谛 —— 守护自然,就是守护人类自己的未来。这种普世价值观超越了文化差异,在全球观众中引发强烈共鸣,特别是在生态平衡、传统与现代融合等议题上。
△纪录片《祁连山:我们的国家公园》海报
《家园》篇章中,易家湾村王录天老人搬离祖屋时颤抖的双手,夜光杯传承人权玉廷面对所剩无几的祁连玉石时的复杂神情,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生存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艺术。
风雪中的温度
在海拔 4000 米的老虎沟冰川,摄制组遭遇暴风雪袭击,无人机险些坠入冰裂隙;为零距离记录黑颈鹤孵化过程,我们在零下 20 度的严寒中坚守帐篷;牧民昝英秀递来的一碗热腾腾的酥油茶,温暖了饱受高原反应困扰的摄制组成员…… 这些未能呈现在正片中的幕后故事,却成为团队最珍贵的记忆。
生命共同体的启示
祁连山的价值,远不止于“中华水塔”或“物种基因库”的称号,更在于它教会人类保持谦卑。当顿珠才旦的儿子在视频中呼唤 “阿爸,我听见了”,当李嘉的梭梭林在沙海中连成绿洲,当科研站的灯光照亮冰川的深夜 —— 我们真切地认识到,人类只是祁连山亿万生命中的普通一员。
△牧民顿珠才旦
这部纪录片是我们写给祁连山的情书,也是对未来的深刻叩问:如何让诗意的栖居不止于远方?答案或许藏在牧民转场时留下的草场痕迹里,在远古岩画传递的自然敬畏中,在每个人心中那片纯净的青土湖记忆中。
祈愿祁连山永恒,愿所有生命都能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呼吸。
来源:解读中国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