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兰芳离开科班以后,牛子厚仍然关心梅兰芳的艺术成长。1913年,牛子厚结识了日本文化人适武雄。牛子厚经常给他操京胡,给他说戏。适武雄,字剑堂,笔名适听花,《顺天时报》主编。该报设有“演艺专栏”,在我国戏剧界有较大的影响。巨人的胸怀似大海,巨人的目光是千里眼,想
梅兰芳离开科班以后,牛子厚仍然关心梅兰芳的艺术成长。1913年,牛子厚结识了日本文化人适武雄。牛子厚经常给他操京胡,给他说戏。适武雄,字剑堂,笔名适听花,《顺天时报》主编。该报设有“演艺专栏”,在我国戏剧界有较大的影响。巨人的胸怀似大海,巨人的目光是千里眼,想得宽,看得远,敢想敢做。牛子厚与海外通商,又结识了东洋人,更由于关心梅兰芳艺术成长的心情迫切而又宏大,便把目光聚焦到海外。他多次建议适武雄,设法推荐梅兰芳出访日本。适武雄非常赞同他的远见卓识,几年来积极为此事而努力着。机会来了,1919年,日本帝国剧院董事长太昌春、郎男爵来中国旅行,住在六国饭店。牛子厚得知后,便建议适听花赶快请太昌春八郎看梅兰芳的戏。太昌春八郎看了梅兰芳主演的《天女散花》后大为赞扬,并决定邀梅兰芳去日本演出。
梅兰芳出国演出团二十余人,有姚玉芙、姜妙香、高庆奎、贯大元、赵桐栅等。当年的4月21日下午乘车出发,取道朝鲜,当月25日抵东京。在东京和大坂共演出20场,受到日本各界热烈欢迎。演出之余,梅兰芳观摩了日本歌舞、人形剧,还举办了座谈会,梅兰芳、李涛痕作了《中日戏剧之异点》、《中国戏剧之源流》学术演讲。之后,于5月26日起程回国,5月30 日抵京,全程计40天。接着,1924年又一次访日。
中国京剧一走出国门,就在国际引起轰动。
1929年(民国十八年),梅兰芳于12月出发,1930年4月回国,为期4月有余。梅兰芳到美国首演于纽约,此间还应邀到华盛顿演出一日,美国国务院全体官员、各国公使、社会要人均往观戏。接着去旧金山、罗森,最后一站檀香山,共演出44 天,70余场,博得热烈欢迎,被授予罗森城波摩那大学、南加州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兰芳在访美期间,还参观了大学、剧院、电影制片厂,走访和结识了美国文艺界和科学界人士,先后会见了电影艺术家喜剧大师卓别林等。
梅兰芳于1935年出访苏联,结识了高尔基、托尔斯泰,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旅居苏联的萧伯纳、布来希特。
几次出国演出,美苏大戏剧家、评论家们观看后为之震惊。
戏剧评论家罗勃特·里特尔说:“这是我在剧院里度过的一个最奇妙而激动人心的夜晚……使我们的舞台和一般的西方的舞台上的表演感到惶恐谦卑,因为这是一种令人迷惑而撩人的方式使之臻于完美的古老而正规的艺术。相比之下,我们的表演似乎没有传统,根本没有根基。”
文艺评论家布鲁克斯·阿特金逊说:“也许你还会有片刻痛苦的沉思:我们自己的戏剧形式尽管非常鲜明,却显得僵硬刻板,在想象力方面从来没有像京剧那样驰骋自由。”
斯达克·杨说:“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独特风格,具有一种探求美、雅致或崇高的意向。”
约翰·梅逊·布朗说:“梅兰芳是一位多么罕见的风格大师。”
布莱希特说:“除了一两个喜剧演员外,西方有哪一位演员能比得上梅兰芳!”
梅耶荷德说:“看完梅兰芳博士的一次表演,再到我们那些剧院转一圈,你们就会同意我的看法,那就是该把我们的演员的手都砍掉,因为那些手对他们来说毫无用场。”
梅兰芳及中国京剧在国际上得到极高的评价和殊荣。事实是最好的说明。中国京剧不仅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古老的戏剧文化,而且被公认是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并驾齐驱的一种戏剧表演艺术体系。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艺术的骄傲!
梅兰芳在国际获得如此殊荣,不仅是喜连成科班的骄傲,也证明了中国京剧艺术的精湛,更看到牛子厚培养人才的良苦用心,高瞻远瞩。
牛平章讲:“家父为了我国京剧扬名海外,多次向日本文人适听花推荐梅兰芳出访日本演出。适听花也有意向他的祖国日本介绍中国京剧。”
在后来的岁月中,据牛平章回忆说:“冲破当时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封闭政策,适听花曾多次赴日本驻中国大使馆,介绍名伶梅兰芳到日本国演出。”
中国京剧艺术是中国的珍宝,更是世界艺术宝库的瑰宝。梅兰芳在日本的演出,引起轰动后使国外进一步感觉到了中国京剧艺术的魅力。牛平章回忆道:经过适听花多次努力,梅兰芳终于在1919年(民国八年)和1924年(中华民国十三年)两次应邀到日本演出。”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