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袁朗说:“还记得27吗?我给过他机会,你知道我能做到,你和我较量过。
当初没有拉住27号拓永刚硬刚袁朗。
成才一定不会想到,这会成为自己日后被袁朗淘汰的原因之一。
袁朗说:“还记得27吗?我给过他机会,你知道我能做到,你和我较量过。
我希望你能阻止他,可你什么也没做。
你们是同寝,一起经历过那样的艰难,你却认为他和你没有关系。你想的是他是你的一个竞争对手,你失去的只是一个竞争者,你却没想你失去的是一位战友,我对你很失望......”
那么,袁朗说的是不是成才的真实想法?
是,但这真不是成才的全部真实想法。
成才对吴哲和拓永刚截然不同的态度,映照出来的,其实是他性格的复杂与成长中的挣扎。
他能在吴哲冲动时一把拽住,却在拓永刚硬刚袁朗时冷眼旁观。
这种矛盾的背后,是现实捶打出的生存反应,也是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微妙折射。
01 吴哲与拓永刚:两种“刺头”,两种命运
吴哲和拓永刚都曾质疑袁朗的训练方式,但两人的“刺”截然不同。
吴哲的质疑,是带着理性的。
他会在射击考核中,冷静指出枪械瞄具未校正的问题;
后来会在高压训练后,会理性分析袁朗“打心理战”的意图;
甚至知道自己能留在老A,仍坚持说自己会用书面报告打报告投诉袁朗。
这种“刺”,是带脑子的。
而拓永刚的冲动,更像一根火药引线。
他在射击失败后直接点名让袁朗下场比试,喊着“去总部抗议”,甚至摔帽子宣泄不满。
他的愤怒里,掺杂着被“请来却受辱”的委屈,以及军衔光环下的傲慢。
这种“刺”,是易燃易爆的,注定烧毁自己。
成才拉吴哲,是因为他在这位高学历少校身上看到了“同类”的影子。
吴哲的质疑能推动规则完善,而拓永刚的爆发,在成才眼里只是“注定淘汰的闹剧”。
与其浪费分数拉一个必输的队友,不如守住自己的机会。
02 扣分的阴影:分数是成才的命脉
成才的每一步,都踩在“生存优先”的刀刃上。
他曾因拉住吴哲被扣5分,痛到骨子里。
分数不仅是成绩,更是他离开草原五班、扎根老A的唯一筹码。
拓永刚挑衅袁朗时,袁朗那句“退出就永远别回来”是一把悬顶的刀。
成才太清楚,这时候伸手,轻则扣分,重则被连带淘汰。
这种“吃过亏”的谨慎,让他在拓永刚事件中选择沉默。
就像他放弃伍六一,心里想的大概也是反正已经剩下两个名额了。
他们仨中间,注定有一个是到不了终点的。
现实面前,成才的情感让位了生存逻辑。
03 阶级与尊严:拓永刚戳中了成才的旧伤
拓永刚的傲慢,无意间撕开了成才最敏感的伤疤。
来到老A第一天,在宿舍里要分床的时候,拓永刚摔帽子嘲讽“少校中尉轮得到你们让上铺?”;
当他一再拍打成才的脑袋,调侃“班长怎么了?”时。
成才看到的不是玩笑,而是钢七连战友们曾对他的鄙夷重现。
拓永刚的优越感,来自“将门虎子”的出身(背景类似高城),而成才的狙击手光环,是农村兵用命搏来的。
这种阶级落差,让成才对拓永刚的“高高在上”本能抵触,甚至暗含嫉妒。
“他的祖宗比我祖宗有出息,那又怎样?有本事,咱这辈子见!”
这种既定命运夹杂着傲气的酸涩,也是成才不肯伸手的理由。
04 同类相惜:吴哲是成才的“理想镜像”
吴哲和成才的互动,藏着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
吴哲会自嘲“不如你的狙击能力”,成才会虚心请教信息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吴哲有一颗“平常心”。
从未因出身或军衔轻视成才。
当拓永刚用身份压人时,吴哲会照顾他们的感觉,替他们解释拓永刚摔帽子“不是冲你们”。
也在宿舍里和成才许三多讨论枪械原理。
这种平等,让成才在吴哲身上找到了久违的尊重。
拉他,既是救战友,也是救自己心里那点尚未熄灭的火苗。
05 袁朗的“冷眼”:规则下的生存课
袁朗对成才的选择心知肚明。
他欣赏吴哲的质疑精神,却用拓永刚的淘汰给全队上了一课。
老A要的不是“听话的兵”,而是“能质疑但懂服从的兵”。
成才不拉27号,恰恰证明了他在适应这种规则。
冷静到近乎残酷地评估利弊,甩掉团队中的“不稳定因素”。
但袁朗最终淘汰成才时,也戳破了这种精明的局限:“你心里只有自己。”
成才的权衡救了自己,却输掉了“不抛弃不放弃”的军人魂。
而吴哲能留下,正是因为他的质疑始终以团队利益为锚点,而非个人得失。
06 一场关于“值不值得”的人性实验
成才的选择,本质是一场残酷的“值不值得”的计算。
拉吴哲,是投资一个能并肩作战的伙伴;
不拉拓永刚,是少了一个与自己对标的竞争对手,止损一个注定引爆的雷。
这种算计里有精明,也有苦涩。
就像他后来对许三多说的:“我烦他行了吧?跟他说句话都像是施舍。”
但《士兵突击》的深刻之处,恰恰在于它不批判这种现实,只是展示出这种必然性。
在生存与理想的撕扯之间,吴哲的“刺”成了破局的利刃;
拓永刚的“刺”,成了淘汰的导火索;
而成才的沉默,是一个普通人在规则夹缝中挣扎的缩影。
来源:米柴视圈一点号